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1篇) 2019年4月16日至19日,在县工作队管理办的领导下,组织我县各乡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分队长、贫困村第一书记共40多人,到区内的崇左市扶绥县和龙州县考察培训,学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地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在到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和下冻镇洞埠村坡姆屯考察参观时,看到这两个村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看到村屯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群众精神面貌焕发,我心中颇有感触。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本次外出实地学习考察,所见所闻,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宣传引导,统一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意味着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宣传工作将贯穿整个整治工作的始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在创建之初,通过前期广泛深入走访调查,先后召开了3次村民议事会。第一次看群众的态度、积极性;第二次公布整治改造和扶持内容,看群众的的意见、建议;第三次动员群众动手参与。统一了思想,凝聚了群众的力量。 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针对各村实际,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保整治成效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高标准要求进行创建。结合村屯地理位置、村屯大小、人员构成,按照村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创建,力求让村民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振村民精神面貌。 三、支部引领,群众参与。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支部党员带头示范,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全屯共有28户,屯党支部和屯干部充分发挥在家年轻人的作用,男女老少在创建之初每天至少有40人出工干活;另外外嫁女从微信看到屯里每天发生的变化,在周末集体组织回村参加劳动,出资出力。 四、多方筹措、保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屯级道路硬化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修建,且逐年进行;农村垃圾清运,生活垃圾以三至五为一个集中投放点,然后由屯中保洁员集中收集到垃圾池堆放;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由清运公司定时进行清运;村中保洁员工资每月650元,由政府拔款解决。 五、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建立农村垃圾、厕所和污水处理、道路、绿化、照明、河道等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是巩固整治成效的关键。各村权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上而下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多数群众共同需求为导向,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作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行项目公开、合同公开、投资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在屯中村民休闲聚集地建立公开栏、宣传栏等,公示村规民约,宣传邻里互助、道德评议、办酒不铺张等等正能量的内容。龙州县的赛仁村坛农屯还建立有保洁员管理制度等。 六、奖惩并举、以奖代补。党委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开展工作情况和上级安排,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对工作积极性较高、完成工作质量较好的村,实行分级以奖代补,提高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龙州县的赛仁村坛农屯,在开展屯级环境创建之初,通过后援单位和向社会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后,群众投工投劳,做好以后政府到实地验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奖补资金10万元。坛农屯获得奖补资金又继续投入建设。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逐步推进、集中整治"的工作思路,县卫生健康局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围绕提高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主要通过实施"六双"战略,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实施"双动"战略,即强化宣传发动和邻里相互促动。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这是农村脏乱差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根本原因。农村广大群众是垃圾的生产者,也是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自觉自愿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是搞好村屯环境卫生的关键问题。我们将通过采取广播电视、平安大喇叭、举办健康教育大讲堂、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流动宣传车、致农村家庭一封信,开展送戏、送健康知识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宣传讲解环境卫生与各类传染病和慢性病发生的关系,使广大群众切实的认识到环境卫生的好与坏与自己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搞好了,对大家健康都有利;搞不好,极易传染各类疾病,甚至导致疫情发生,或者蔓延,威胁生命安全,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卫生意识,自觉参与环境卫生的整治。同时,定期对各家各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定期用平安大喇叭进行广播通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使讲环境卫生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以搞好环境卫生为荣,以搞不好环境卫生为耻,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使邻里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动。 二是实施"双带"战略,即党员干部带领和先进典型带动。要想群众转变观念自觉参与,党员干部必须自己首先转变带头参与,再来带动自己的家人或身边的人,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屯的效应。如,陈家村村干部主动当修路工,感动和带动了100多名村民主动参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孙家屯村修路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发动群众50多人,贪黑起早运土修路,清运垃圾,利用30天时间修好屯路4条2500延长米;小前屯由老党员、老干部和老年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全年为村民义务打扫卫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同时,要抓好典型带动,先行搞好试点,全县22个乡镇都已经确定了1-2个村和屯作为试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基础条件相对比较好,屯风比较正,村民容易发动的村屯开始抓起,打造示范村、示范屯。树立标杆和样板,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步铺开。 三是实施"双改"战略,即以环境改变人,以人改变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环境可以塑造人,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好的环境,大家都能够自觉地去维护它,去保护它,不忍去破坏它。差的环境,人们也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这也是农村环境卫生长期以来脏乱差之所以不能有效制止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随着各级财政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的道路也有了很大改变,但相对城镇而来,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村屯垃圾、生活污水无法处理。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引进社会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农村道路、美化绿化、改水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落后的面貌。比如:万顺乡筹集社会资金260万元,在光辉村、万顺村和致富村进行试点,采购自卸车3台、半截车6台、四轮农用车10台,在每个村建设2个生活垃圾分离间,在万顺村建设1个垃圾、粪便"堆肥场"和1个1000平米的垃圾填埋场。探索出一条户分类、社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的新模式。 四是实施"双移"战略,即转移柴草粪堆和养殖场所。要想治理农村环境"六乱"现象,必须实行"双移"战略。把农村柴草垛、粪堆、垃圾、养殖圈所,必须移到村外的下风头,远离村屯。美化、净化村屯环境,实现村屯环境清新、干净、整洁的目标。各村屯要结合实际,统一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步组织实施,各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清理任务。要深入开展"退户入区"活动,实行人畜分开。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零散、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转变。 五是实施"双推"战略,即推进户厕和自来水改造。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力争到2017年完成农村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要加快农村自来水建设步伐,提高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全面抓好饮用水消毒和水质监测,确保农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六是实施"双拉"战略,即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在全县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各级各类学校,都配备了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加强对学生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这个主题活动,使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带动学生,实现学生和家长的良性互动。同时,整治环境卫生从娃娃抓起,从小孩抓起。因为他们是未来农村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是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治本之策。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3篇)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基本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任务还十分艰巨。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坚持科学整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村污染问题,要根据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比如,要将整治和投资的重点放在规划保留的村庄,非保留村庄主要以环境提升、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为主,避免以后村庄撤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注重文化保护,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在环境整治中重点加强保护和修复。 二要健全保障机制。健全政府投入机制,重点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运行费用的资金保障工作;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另一方面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三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4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近年来,乡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了人力物力投入,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һ)群众参与度低。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个别农户厕所建成后,基本没使用,还是继续老传统用厕方式等。 (二)村庄破旧且村民组较多。村庄大、村民组多且村庄布局分散,就拿笔者所在镇来说,全镇339个村民组,除去已土地增减挂及集中的村民组,分散村民组还有200多个,同时个别村有近40个村民组,要想做好日常保洁工作,人力物力投入需要较大,更加加剧了人居环境整治难度及资金投入压力。 (三)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还很不足,村集体经济收入很薄弱,能拿出来投入到环卫工作的资金寥寥无几,基本全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上级政府单方投入压力较大。 (四)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为此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垃圾治理、改厕、污水处理"三大革命",加快补齐短板,积极推动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二)坚持统筹规划。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一要做好乡村布点规划,将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整村推进、美丽乡村等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分步做好卫星镇、中心村建设,逐步对破旧村民组进行土地复耕,引导群众集中居住。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明确治理重点,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 (三)强化投入保障。一要完善投入机制。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投入格局。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考核,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另一方面要明确资金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四)营造良好氛围。一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移风易俗的好风尚、好传统,组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振风行动、美化净化家园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5篇) 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各级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客观的讲,成效显著,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城镇中心及周边地带、公路两旁环境卫生秩序井然。但是,在偏远农村地带,垃圾随处可见,乱丢乱扔现象十分突出,脏乱差十分明显,这与各级政府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愿望相距甚远。我认为,改善环境卫生状况,不仅仅是点上,重要的是面上;不仅是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 一、偏远地区环境卫生现状 (一)房前屋后乱扔乱倒现象突出 在偏远农村地带,特别是未能通公路地区,几乎每家每户各种生活、生产垃圾在其院坝内、外,乱丢、乱扔现象十分突出,有甚者,其各类牲畜食物、粪便在院子里、房屋内乱放、乱排,环境卫生状况极差。 (二)未及时清理,滋生各类寄生虫 由于长期堆积未能清理、清扫,很多农户院外垃圾堆积较厚,通过日晒雨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化学反应,霉烂腐臭严重,不仅影响了空气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滋生了苍蝇、各类驱虫的繁殖,对人居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给村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随处焚烧影响大气环境 由于村民受客观环境条件制约,其产生的垃圾不能及时清运至垃圾集中存放点或者垃圾处理场,也因村民意识不强、科学常识缺失,未能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多采取就地焚烧的办法处置,而此种办法,使霉烂变质垃圾燃烧后,释放出大量有害、有毒气体,侵害人体,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百害而无一利。 (四)河床内倾倒垃圾造成水体污染 根据实地查看,就我镇情况而言,世平堰、李白河、青龙湖等水体周边,有大量群众随手丢弃的各种塑料袋、食品垃圾和群众生产、生活垃圾,甚至有的地方,堆放着大量牲畜粪便和生产、装修垃圾,严重影响了水体卫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 (五)不能及时清运、掩埋,环境卫生状况恶性循环 由于偏远地区受客观条件制约,特别是公路交通、经济环境、生活习惯的诸多因素影响,垃圾不能及时转运和掩埋,同时,几乎所有未通公路地方都未修建垃圾池存放池和垃圾堆放点,随处乱扔、乱放,不利于清运和科学化掩埋,导致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差,人居环境不容乐观。 二、问题原因的剖析 (一)各级组织重视不够 由于镇、村两级人、财、物力有限,对环境卫生的整治也有所局限性,特别是忽略了交通不便地区、偏远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 (二)各级组织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宣传力度不够,存在干部、群众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的问题,给农村环境保护造成很大困难。 (三)各级组织治治理力度不够 镇、村由于资金财力的问题,导致对一些交通不便、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环境。 (四)各级组织治理措施不多 农村环境问题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治理措施不多。以修建垃圾池为例,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垃圾池,前期投入和后续成本都难以承受,而科学掩埋,需要长期的对群众予以教育、引导,需要多种措施齐下。 (五)群众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制约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存在村民环境意识不够、"三乱"现象严重的问题。 (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根据大山铺现状调查,很多村庄没有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设施,以至于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被直接倒入河道,导致农村到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存生活安全。 (七)村规民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而一些村规民约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三、治理建议 (一)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 面对环境问题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使人们认识到对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特别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才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二)积极引导群众规范行为 利用媒体、各级会议层层发动、专题活动、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把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前列的相关村树立为环境整治工作典型,组织其它各村干部、群众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规范行为,促进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生活垃圾产量大的村,可以积极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对于基础设施尚不到位的村,由于经济水平低、垃圾产量小,可采用"村收集、镇村转运、相对集中处理"的模式。 (四)强化村规民约,加强自治 坚持民主决策、强化村规民约,充分发动群众。由于村容村貌管理涉及各家各户的利益和历史留下的传统习俗,要使村民自觉遵照村规民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使村民主动地投入到整治活动中来。 (五)建立和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永久性必须解决好负责问题。单一的只靠组织解决不了问题,充分调动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注重教育管理,营造良好氛围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