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教育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由于地方政绩观、学校及家长教育观的滞后,素质教育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却扎扎实实地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减负"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连轴转地上课、做不完的作业、疲于应付的考试,让学生如木偶般身心俱疲、不堪重负,自然会厌学。 二是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对于学生而言,每天8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时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仍是课堂教学的常态,课堂高耗低效。学习主体性的缺失,必然造成学生学习自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缺失,加之"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外负担加重,必然会造成学生厌学。 三是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由于个性和智力的差异,必然存在着学习的差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实教学中,不少学校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一把尺子定优劣",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培养少数"尖子生"的同时,也造出了大量的"后进生",学生有挫败感,体验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成就感,长此以往必然会厌学。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的挫败感。破解学生厌学的治本之策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让学习成为其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本质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要的就是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质量观和人才观,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而个性的成长。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进中小学育人模式变革。在课程改革层面,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自主选课日和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多元化中小学课程新体系,为学生快乐成长搭建广阔平台;在教学改革层面,根除"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教为学,变讲为练,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师层面,广泛通过师德教育、读书成长、科研强师、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推进广大教师从知识工作者向专业工作者的转变,着力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在学校管理层面,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同时,积极推进家校共育,实施多元共治,让学校融通社会;在学生评价层面,摒弃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做法,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成长。 我身边有这样的案例:本地的一名初中生,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医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孩子爷爷奶奶的宠爱,导致该生有不少不良习惯,经常迟到,作业不按时完成,成绩也很差。家长曾经花钱请人补课,但总没大改观。针对这类学生,学校大力推进"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健体、自主扬长"为内容的"五自教育",提出了"进步的就是优秀的"理念,专门设置了"学习进步奖",最终这名学生由"后进生"转变为优秀生,顺利升入高中,家长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感谢信。实践证明,只有变革学校和家庭育人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才不会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