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一事,令我长期兴奋不已同时又感佩不已的,显然莫过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话语了。想到这段话语的感觉,就像在春风里坐饱了一样。 《论语》(资料图) 这段话语,可以看做是孔子对学习的三种不同状态,或者三种不同境界的一个描述。 学习,确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人生中片刻不能脱离的事情,不管你有意无意,其实都在学习。只不过是有意而且用心的人得到的知识、懂得的道理,比不用心、不留意的人更真确一些、更深入一些而已。 孔子不仅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一生努力、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学习者的状态和学习本身的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切的体悟。 孔子(资料图) 不自觉的学习,终其一生,每个人都在进行。因为人不可能不与外界接触,也不可能不与自己接触,所以不知不觉间,总能学到一点东西。但这不是我要讲说的学习,我要讲说的学习,是有目标的学习,是自觉的学习过程。我要跟朋友们分享的,是我对孔子上述话语所呈现出的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的理解。 初起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并非没有目标,但多半不是出于自觉自愿,这是学习的"知之"阶段。这个阶段还不完全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多半是被动性的去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处于主动的状态,学习的意义和乐趣,都是别人告诉自己,主动权和决定权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虽然慢慢懂得了学习的意义,但还基本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个阶段比较苦,需要相当的耐力,要忍受不小的煎熬。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慢慢会因积累多了,渐渐培养出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也能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些快乐,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不再按照别人的规定和要求去学习,主动性提升到一定程度,目的也渐渐清朗起来,学习的过程,随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好之"的阶段。 没有第一阶段的积累,知识的储备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没有唤起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在内心里产生强烈的自我学习的要求,是不会进入第二阶段的。 资料图 在学习的第二个阶段里,充满了各种新知的诱惑,同时也充满了将所学不同知识进行融汇和贯通的可能性,充满了人心与知识的自觉不自觉的沟通,学习者已经不再感到学习活动是种煎熬,被激发出来的浓厚兴趣,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会带领学习者继续不断的从事新的学习,学习者内在的学习自我驱动力已经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之类等良好效果的不断呈现,让学习者兴奋不已,热情洋溢,这就走出勉力为之、强化积累的"知之"阶段,进入了从前不曾预期,也未曾想象的"好之"的阶段了。 但是"好之",可不是随便就可以达到的。众多的学习者,一生都没有走出"知之"的阶段。 "好之",就是乐意为之。"好之",是使学习的动因,从外部转向内部的标志。到了这个阶段,学习已经不再是为了需要解决简单的具体问题,比如找工作解决生存需要问题,满足社会伦理要求和守法要求之类的问题,具体点说诸如心理健康、新婚必读、育婴手册、法律常识、学生守则、伦理规范、厨师培训、驾驶技术、服装裁剪、机械制造、健康必备、英语过级、营销策略、写作技巧、诗词格律知识、新闻工作者必读、电器修理、遥控器使用说明、公务员考试,还有小、中、大学的学分课程,甚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必修课程和为了写作毕业论文的学习之类。 进入"好之"的阶段,学习者不再是被人赶着、被环境逼着去学习。到了"好之"的阶段或者程度,学习本身,已经成了一件充满诱惑力的事情,学习者被诱引的难于止步住手。繁难,已经不再被挂怀;忍耐,大致也已成为过去。学习活动,也已经不再需要很强的自我克制了。 进入这种为学状态以后,就会自觉主动去学习,自愿去学习,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良好状态。我的家乡有句民谚,叫"有钱难买愿意",用在这里其实也很合适。因为"好之",才会愿意;有了愿意,才到"好之"。借用一句佛教的话语,从"知之"阶段到"好之"阶段,大致已有些"化业力为愿力"了。"业力",是因为我们无识、无明带来的。为了祛除"业力",我们必须努力,必须忍耐,克服自己的无知,走出因无知而"无识""无明"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化掉"业力",将"业力"转化成"愿力",用"愿力"鼓舞我们前行,激励我们进步。 虽然"好之"极不容易达到,但是还有比"好之"更高的层级。"好之"再向前进一步,就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状态,或者境地,这种状态或者境地叫"乐之"。 学习的最高层级,也可看作最高境界,就是"乐之"。 资料图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言之"、"嗟叹"、"咏歌"之"不足"以尽兴,不知不觉陷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手舞足蹈"的妙不可言的境地。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同样可以达到这种并非诗人作诗,乃诗作诗人的状态,这就是"乐之"的阶段。这个阶段,与其说是阶段,倒不如说是进入了一种状态,一种学习者与学习活动本身两者互相融合,甚至两者俱忘的状态。此时的学习者已经化在学习里面,学习活动也已经成了学习者生命本身的自然活动。这种既互相化于对方,同时又似两者俱忘的状态,只有用"乐"才可以形容了。 初起学习时,也就是处在"知之"的阶段时,作为学习者的人,与所学的知识还是分离的,知识还完全外在于学习者的生命之外;到了"好之"的阶段,学习活动和被学的东西已经相当程度地内化于学习者的生命里,成了他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到了"乐之"的阶段,就无所谓外化与内化,学习者已被学习所同化,而学习活动本身,也已融化于学习者的生命之中了。 这是"化境",化境不太好形容,可以借用"庄生梦蝶"的故事略微加以描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不止庄子梦中化蝶感觉"适志",蝴蝶梦成庄子,"适志"的程度是一样的,只是此种情况只有蝴蝶知道,庄周无法知道而已。学习如果到了这般学习者与学习活动互相化入对方的境地,就真像庄子和蝴蝶一样,不知两者究竟是谁变成了谁,也无分于梦境还是醒时了。这是一种乐极的人生状态,人生只有在此种情况下,才会真正进入"极乐世界"。 庄周梦蝶(资料图) 学习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但是如何将这种天性最大可能的发挥出来,让这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发挥,确实是每个人终身面临的课题。英文的谚语"Live and Leam",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件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样说好像仅仅只是一种态度,其实学习不到"乐之"的程度,不仅动力不足从而导致精力不够充沛,而且也不能使学习直接成为生命的快乐本身,从而使生命感到无法抑制的愉悦和尽情彻底的舒畅。生命只有在无法抑制的极度快慰和透骨舒畅的情况下,才是最幸福的,也才是能量最足、活力最强、状态最美的。只有达到了"乐之"的状态,才是真正进入不必懂得而已懂得,不必刻意学习却无法抑止学习的物我两忘的出神入化的境地,同时也真正因为学习而得到此种境地,遂使生命进入到最佳、最美的状态之中。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乐之"的状态,生命的活动也已彻底的成了学习的过程,所以才能不顾生活的艰困,即便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仍能"乐在其中"。这就是《述而》篇所展现的孔子的境界,也是颜回能在"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的情况之下,仍能,"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再如苏格拉底,能够坦然为所学去死,以身殉学,也正是因为所学已经跟生命合而为一,生命就是所学,为了所学而献身,也就不再是牺牲和献身,而是完成生命的内在使令,接受生命的内在使令去完成生命。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不需要任何人为的成分,包括坚持操守、捍卫理想之类。 《论语·述而》还记载了下面一则故事,说是有位叫"叶公"的人,向孔门的弟子子路问询孔子日常生活的情状,子路一时间不知如何答对。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告诉子路说:"你怎么不告诉他说:孔丘这个人哪,整天发愤努力,连吃饭也经常想不起来。他每天乐在学习之中,快乐得忘记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就连自已快成老年人的事实,都已经完全记不起来,好像渐渐老去的不是自己一样。"(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每日处在学习之中,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程度,内心的快乐到何种程度,才能进入这样的生命状态啊! 这,就是真正"乐之"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乐之"的境界。到了这种境地和境界,人已经不会再去用心吃饭、睡觉,甚至连时间都忘记了,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化掉了烦恼忧伤,化掉了衣食住行,化掉了外界与自我,化掉了空间和时间,已经彻底与天地的"化育流行"融为一体,分不出彼此了,真可说是"此乐何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