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创新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不竭动力


  摘 要:遵循中央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论述,创新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不竭动力。只有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探究新思路,才能够有效应对政治思想生态中的复杂局面,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政治思想工作创新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如何开展创新提出几点建议初探。
  关键词:创新;政治思想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驱动战略针对经济领域提出,也适用于政治工作领域。政治思想工作作为构筑上层建筑体系的途径之一,适逢十八大以来政治工作方面旗帜鲜明的反腐倡廉、督查整改,全面整顿官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性实践活动等,创新势在必行,唯有创新才能够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思想问题的效率。
  一、简述政治思想工作内涵及外延
  政治思想工作是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政党团体通过一定的载体、途径或方式对人民进行的有组织有规划的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活动,以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的,侧重于政治性思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党性。政治思想工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另外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赋予其特殊性。
  二、现阶段政治思想工作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从政治思想工作属性的角度,创新具有必要性
  政治思想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渗透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普遍性的工作规律,决定了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建立长期的载体融入机制,以党政组织、学校、社区、单位及居委会等为阵地,根据社会主体的成长发展阶段开展长期性系统性的教育,同时在社会公共场合进行语言形象标示行为的倡导等渗透性的教育都是常见的途径。
  (二)从当前民众思想多元化现状角度,创新具有紧迫性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虽然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着力解决关乎民生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分配等社会热点问题,但民众思想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益居上观念滋生,部分领域出现道德滑坡,淡漠政治,淡漠个人修养情操。原因在于现实中追逐物质财富的无奈和网络信息的纷扰影响了对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判断,民众心中缺乏主流的信仰。创新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唤醒盲目意识区的民众,挽救陷入错误意识区的民众具有紧迫性。
  (三)从人与社会文明发展现代化状态,创新具有可能性
  现代社会信息化传播方式日益受民众瞩目,新媒体、自媒体走入城市化生活主流,实现着信息资源能量的传递和共享。以它们为平台开辟并重磅打造政治思想工作据点,具备可能性。
  民众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升,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从而形成良性社会监督磁场,使得创新也具有了可能性。
  三、创新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方式探讨
  政治思想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过去的革命与建设中形成厚重积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以下是笔者对于创新方面的探索。
  (一)政治思想工作要与时俱进,官民之间关系优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央领导班子反对四风、厉行节约、铁腕反腐的勇气和行动,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性实践活动昭示了以民众利益为本的政治立场。为了保持社会和谐,政治思想工作应该以此为契机,更多地调节优化官民之间的关系。鉴于官的地位和责任使命感重大,官民关系中应该正确辩证地看待领导群体做的贡献,鼓励行为楷模,认可他们的绩效。同时有意识地消除人治社会留下来的等级观念和不平等思想,民众不需要对官民趋炎附势,纵容行贿受贿行为。形成官服务于民,民感谢官之贡献,官回报民之信任的良性循环,提炼与肯定社会中的正能量。
  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民众办实事的能力和效率是获得民众信任的基础。以政绩来弥补弱化的党政机关公信力,为政治思想工作的舆论宣传做良性铺垫。
  党政群体中应该坚持实质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解放思想,开放胸襟,听取意见。
  (二)政治思想工作融入群众,建立城乡联动机制
  以乡村、社区为单位,从民风、民德方面制定社会主体行为规范,督促优化民众文明形象,村官搭桥,引导民众浏览红色网站,在乡村推广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优质电影,提升素质。在城市,以家庭为单位,促进中年人教育青年在爱国、艰苦奋斗等等精神方面的教育,拟定乡村政治思想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社区政治思想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城乡联动机制。
  发挥共产党员的基层作用,长期地进行模范带头作用,而不是悄无声息,仅张贴先进性的标签,却很少发挥积极作用。
  (三)政治思想工作重点覆盖部分产业
  政治思想工作应该形成规章制度评判标准纳入产业尤其是商业化管理章程中,对涉及到消费者权益的商业领域形成思想评估,公开群众监督,年检项目应该由随机消费者做评判是否违背职业道德,是否做到诚信无欺等等条例,从而形成威慑力。
  结语:
  政治思想工作需要社会高层、中层、基层配合进行,明确精准的定位,然后形成长期性的组织工作模式,同时形成渗透性的情境式宣传教育,以及应对突发式的策略,不落窠臼,不流于形式,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根本在于务实地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创新心理沟通方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明彦,思想政治工作者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戚本俐,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融入感情[J];青年记者;2011年26期
  [3]史康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生命周期[A];"以德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黄亚果,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网站目录投稿: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