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产业的区域转移则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良好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现状,其次分析了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快推进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经济协调发展都是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高加工化阶段,需要寻求新的资源和市场支撑,客观上要求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经过多年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已得到很大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好转,正处于大规模开发的初级阶段,也迫切要求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在这种形势下,研究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对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138102.79亿元,占全国的21.7%,其人均GDP为465582元;而同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为319300.87亿元,占全国的50.2%,其人均GDP为789401元。这里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处于较低的梯度。 2014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64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1.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6544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7.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56226.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0.7%。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2417.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7347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5.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82839.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3%。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随着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综合上述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东部地区。 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首先,西部地区的软环境限制了区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西部地区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相应的配套市场秩序、行政效率、政策体制不健全使其所能提供的投资软环境相对较差。西部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在人均教育投入水平、区位条件、城市形象、工资待遇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导致其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都难以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制造业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技术创新有着较高要求的制造业企业,往往在区位选择过程中优先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较少考虑进行区际产业转移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客观上也构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障碍性因素。 其次,国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延缓了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步伐。大量的农民工向制造业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大规模的劳动力从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满足了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减轻了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进行区际产业转移的压力。大规模的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使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增长缓慢,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能够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来源,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际产业转移滞后。 第三,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延缓了向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我国处于工业化推进阶段,同一区域内部的工业化程度不同,即使在一个省域内同样也存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因此,即使发达地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使一些企业选择进行区际产业转移,由于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市场,他们更多的是优先选择近距离进行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的顺序方面呈现出省内转移、区域内转移和区际转移的模式。 第四,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很多企业不愿意轻易进行区际产业转移。近年来外向型企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企业的产品主销地或者原材料供应地在国外。为了节约产品运输费用和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产品运输和原材料进口成本,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制造业企业倾向于选择留在本地经营,甚至一些西部地区的企业发生逆梯度产业转移,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 三、加快推进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推动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首先,推动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需要政府产业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转移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政策的作用。一是要结合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并通过产业政策鼓励东部发达地区的相关产业向西部转移;二是要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协调互动,鼓励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三是要结合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加工制造业发展起点较低、规模较小的劣势,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入门槛,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企业前来投资;四是要优化吸引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包括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鼓励类产业的范围,完善资源税的征收管理,制定相應的产业转移政策和监管措施。 其次,西部地区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要积极完善和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在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完善和落实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构建新型区域协同发展与合作机制,增进与东部发达地区政府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在优化产业承接地硬环境方面,西部地区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完善相关公共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道路交通费用成本,积极发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东部发达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部发达地区应积极培育发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阶段的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能耗低的新兴产业,尤其要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重点发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业:一是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二是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升制造业的水平;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改传统产业的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促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城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依托其资源或区位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促进城镇健康发展。西部地区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要求,积极建设和加快完善电子通讯、网络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进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完善而合理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港口等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俊生.产业转移、能力结构与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问题探索.2010.5 [2] 赵峰.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学术研究.2011.10 [3] 刘琳.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滞缓问题研究-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约束条件. 经济与管理.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