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中学生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入一种真正的、有效的、入情入境的阅读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本内容、人物形像的理解。本文就中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作一简要探索,供大家一起学习。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不可少。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教师放弃对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个性化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则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生主体尤为关键。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觉每句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边塞的美景令他们赞叹不已,在学生们慨叹之余,我突发奇想,既然大家都向往那种奇美的边塞美景,不如每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原文中的某一诗句为它配一幅画面。同学们此时可来了兴致,当即就铺纸绘画,那一幅幅稚嫩但充满激情的画面在互相展示时,赢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此节课同学们品尝了学习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训练;在充满诗情的氛围中受到一次美的熏陶,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语文课的的喜爱。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营造良好个性氛围 改变传统阅读课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述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方式,千方百计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足时间讓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问学生们谁喜欢这篇文章,喜欢者寥寥无几。怎么才能使孩子们喜欢上这篇文质兼美的的文章,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呢?再三思考之后,我决定用朗读带动理解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深入的理解。我先有感情朗读《松花江上》这首歌的歌词。乐曲《松花江上》作背景音乐。美丽的家园被敌人的铁蹄践踏,被迫离家的游子渴望着与家人团聚,渴望回到美丽的故乡。这首歌词与《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土地的誓言》表达的感情更充沛,作者是用血与泪写成的文章,自始至终都流淌着真情。我要求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当我回想起儿时往事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景物描写时,效果都不太好。其他同学分析:之所以读得不好原因是每句话的重音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大家各抒己见,这一段把这么多景物罗列在一起,读起来确实有难度。在多次朗读尝试后,再一次次对比中同学们渐渐感悟出这些修饰语写出了东北特有的景物,重音放在修饰语上比较和适。学生们在逐渐摸索中,在逐步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对轻重音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 三、尊重个性体验交流 个性化阅读还需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氛围,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形式,学生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以前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通过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分析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不外乎她有封建迷信思想、很善于讲故事等。这次学习本文时,我采用同学自己来谈对长妈妈的看法时,却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除了以上两个观点外,他们从儿童独特视角又赋予了故事全新的内容:一是长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有自我防范意识- - -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二是长妈妈还是我的童年启蒙老师- - - - -经常给我讲故事,并且故事都是那么吸引人,使我很可能在小时候就对文学就产生了兴趣,致使我后来成为一位大文学家。 四、情感融入个性的对话 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如读了屈原,就会感到自己的卑微;读了陶渊明,就会感到自己的势利;读了李白,就会感到自己的狭隘。这种对"卑微、势利、狭隘"的自责心理,就会与文中屈原、陶渊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达"产生"反观"效应。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学会"容错",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民主的性格。 参考文献 [1] 胡洪强. 论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D].新疆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