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近十二年来国内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教育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在梳理大学生闲暇教育含义与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对学者们关于大学生闲暇教育现状进行综合论述及研究总结,并对此项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教育
  一、关于闲暇教育的概念及其功能
  "闲暇"最初是来源于拉丁语"licere",意旨"许可",泛指在劳动工作之余获得许可而进行的活动。关于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界定我国学者基本趋于一致。朱正平认为,大学生闲暇是指:在大学除了上课,完成作业,处理个人事务,满足生理需要以及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等所占时间以外的大学生可自行自由支配的剩余时间,属于学习闲暇。笔者认为闲暇最大特点为自由性,受不同人的兴趣爱好会有不同的闲暇安排,因而其状况与质量也是不相同的,正如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而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认识,从国际上看:"闲暇教育是让学习者通过科学利用闲暇时间从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信念、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习惯方面,并且它一般发生在儿童、青年、成人的正式非正式的教育或娱乐环境中。"其功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发展、防治和乐生功能。体现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提高,以及进入社会角色促进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二、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现状透视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现状
  近些年,学者们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研究的文章数目多,本文所研究总结的是从知网上查阅到的30篇文章。这些学者都立足于本地区各大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总结出他们的闲暇生活现状与问题。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当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呈现出以下特点:(1)闲暇时间多,但安排不合理。以陈明[4]的调查为例,在非双休日大学生闲暇时间是学习时间的1.25倍,而在双休日,其倍数达到5.55倍。面对充足的闲暇时间仅有21.9%的大学生表示认真安排,可见其随意性较大,使自己的闲暇生活处于盲目自流状态。(2)闲暇生活多样,但层次不高。许多调查都显示,在积极地闲暇生活主流下仍然有很多不积极不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例如李雪峰[2]调查研究显示,根据美国学者纳什的闲暇层次理论目前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的时间集中在"零价值"和"价值为1"这两个层次,即"纯官能享受性活动"和"被动消极观看活动"。同样的调查结果也出现在戴伟芬(2006)学者的研究中。(3)闲暇生活质量差,理想与现实反差大。在戴伟芬[5]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闲暇生活的类型倾向于有意义的(约占93%)有收获的(约占92%)愉快的(84.9%)和充实的(77.4%)。这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有较好的憧憬,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大学生对于自己的闲暇生活并不满意或者是不太满意。在闫大伟的调查中也有这样的数据显示。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大都提出如下建议:其一,社会层面的大方向引导,营造良好闲暇教育氛围,进行有关闲暇生活的宣传与指导。其二,学校负担重任,用科学的方法开展闲暇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技能的传授与指导,培养其闲暇意识观念,养成良好的闲暇习惯。其三,家庭做出相应的努力,为大学生做出正面的榜样,身教力行,为创造良好的闲暇环境创造条件。最后,重视社会、学校、家庭的三方合力作用,为大学生最终构成一个正确的闲暇教育观念做出努力,使其养成自主闲暇的习惯,安排好自己的闲暇生活。
  (二)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与获得的闲暇教育层次不成正比。首先,闲暇教育的主体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闲暇教育制度。在我国,受功利化影响过于重视个体能力的培养而忽视闲暇能力培养,领导不重视,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议程。其次,高校闲暇资源缺乏。许多调查中显示学生们进行闲暇活动的场地设备等有限,软件上如教师资源更是匮乏,甚至于学校没有专门有闲暇知识的教师,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支持。最后,大学生本身对闲暇教育的忽视。受社会功利化影响,学生没有从社会与学校了解到正确的闲暇教育观念,对此也十分茫然与淡漠,从而一味放纵自己的闲暇生活。
  总体来看,近些年来的研究中,对闲暇生活研究较多,而真正从理论意义上研究到闲暇教育现状的少之又少,并且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闲暇理论探讨不足。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闲暇教育的功能作用及意义上,但对于具体的深层次研究例如闲暇教育的价值趋势、实施策略及模式等探讨较少。第二,重实践轻理念。许多学者将闲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看待,仅有极个别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应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并形成习惯,应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上。第三,实证操作性研究少。发挥闲暇教育的作用,应该是使人们科学利用闲暇时间,重点是怎么做的问题,这里面必须要有明确的操作性研究。
  三、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未来趋势
  首先,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系统的闲暇教育体系。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闲暇教育的功能作用及意义上,但对于具体的深层次研究探讨较少,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其次,着重培养思想意识层面的闲暇教育,拓展闲暇教育视角。闲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需要将其内化到学生思想中。闲暇的本质是自由,闲暇生活的质量影响到其生命质量,如果没有科学的闲暇意识和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作为指导,那么高质量的闲暇生活将无从谈起。扩展闲暇教育视角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指导与引导,更需要大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认识到闲暇生活闲暇教育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将其理念内化到思想中形成良好的闲暇习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大学闲暇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其三,整合教育资源,营造良好氛围。资源整合需要联系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形成整体合力,使闲暇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生活空间,形成良好的闲暇氛围。其中高校作为闲暇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培养闲暇教育师资队伍,开发闲暇教育课程,将闲暇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各种资源,形成闲暇教育资源合力。
  最后,加強操作性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我国闲暇教育势必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为理论提供经验教训等养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闲暇生活及其行为趋向的调查研究以及对高校资源调查等;另一反面,要积极进行闲暇教育实施,进行相关实验,例如开展闲暇教育课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通过此种方式了解到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特点,并对其进行开发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开设相关课程,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闲暇教育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正平.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李雪峰. 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
  [3]曹玉霞. 新时期大学生闲暇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陈明. 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07.
  [5]戴伟芬. 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D].湖南大学,2006.
  [6]赵丽敏. 90后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2.
  [7]杨彩云. 大学生闲暇生活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8]陈君. 大学生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研究综述[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3:91-93.
  [9]]魏书敏,刘君雯. 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述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33-36.
  [10]孔雯. 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11]陈东果. 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与闲暇教育对策探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08-109.
  [12]张晓沛. 大学生闲暇生活及教育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3]赵清. 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与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网站目录投稿: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