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一开头就提出了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及观察,作者觉得不仅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而且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的提高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就高中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分别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技术层面的内涵提出了要求,从学生角度讲这三者都必须逐步培养与提高,而从教师角度讲技术层面、知识层面大部分教师都能胜任,但意识层面却有所欠缺。笔者曾听过不少的公开课,但大部分教师课堂上只解决了学生技术问题,很少能下意识利用丰富的信息知识引导、启发学生,往往学期结束后从事的还是计算机教学而不是信息技术教学。本文根据自己的所见、所得、所思通过下面几个方面阐述师生共同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以及提高信息素养的一些方 法。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现了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中提出信息素养的本义更多地强调一种文化理念,并且指出了信息素养是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毫无疑问承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三个层面,但受考试、教师主观意识等影响,现实中的教学基本只能完成技能层面。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比如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由于课程内容简单,学生本来就具有一定的上网能力,因此我更多地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出发进行教学,如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更多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更多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更多地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关键,教师不能单独以技能操作为目标,在课堂情境上多附带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为背景,并有意识地让学生领会到信息处理对自我信息素养提高的帮助。当然,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只是基础,更高阶段则是培养学生信息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上述的"信息获取"课堂中,我不仅让学生达到掌握各种方法,还列出多个小课题,让学生的通过网络的帮助完成解决课题的方案。 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培养信息素养带来帮助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大都是基于探究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一般可分为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这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信息意识起到很大的帮助。在实施过程中依托于教学网站平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围绕需要解决问题的主题进行主动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是当前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效果差异较大,此时教师非常重要,如单纯从技能角度出发,教师只需提供一些帮助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所谓的任务,而且教师很轻松,学生成绩也不错,但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帮助却不大,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体现"探究"。 2.1创设问题教学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问题"教学,课堂上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为什么",课前常会创设情境、呈现矛盾及其不同解释,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对已有资料做多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要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比如在上"认识数据库"时,我并不直接说明数据库,而是让学生先体验"模拟网上数据购物",马上引起学生兴趣,并在学生购物成功后抛出"你们所购买的信息都会保存在哪里?"这时学生急于求解,简要说明后引导学生发现数据库后的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此处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求解并引出更多的问题。 2.2作品欣赏式教学 这是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提高学生各种素养都有帮助。比如在教學"网页制作"、"图像处理"时我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竞赛获奖作品,让学生浏览并提出对该作品优缺点的见解,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而且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借鉴之前的优秀作品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各种思维。 3.现今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误区阻碍了信息素养的培养 3.1课程误区 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个相同的问题"你在学校里教什么?"我觉得我都没回答好,因为如果我说"我教信息技术"可能很多社会上的人听不懂,因为到现在为止有很多学生、家长及老师都说是"计算机课",如果我说"我教计算机"我觉得完全错误。其实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信息老师的信息课纯粹是一堂计算机课,比如学习"网页制作"时,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做网页,网页做得是否漂亮,网页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重视;又比如现在很多的高三的毕业生不能快速利用互联网查询各高校的招生信息,更不能进行有效分析以帮助自己确定报考志愿。 3.2认识误区 绝大多数人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很多的其它学科教师平时不但没能帮助反而有所阻碍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比如很多老师当教室里的电脑开不了机、声音出不来、投影不显示时第一选择就是都信息技术教师,有时大都因为线没接好、电源开关没打开等因素,他们从没想过"探究"一下。还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如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好了,信息技术课程就不用开设了,如果就用渗透的内容来替代一门课程,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它们不可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学生较好的信息素养,更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美国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美国的信息技术课却向更深入、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中国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会达到美国现在的信息水平,因此脱离了技术应用层面空泛地谈信息素养的教育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004.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褚芸芸,杨改学.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4.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