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传到民间,老百姓对诸葛亮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聪明才智,基本上90%的传说都是围绕诸葛亮的智慧展开的,可见民间传说保留并继承了小说中的智慧主题。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是生动地"呈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很少去探究诸葛亮智慧生成的原因。 《三国演义》只是告诉读者诸葛亮就是这样聪明,能够料事如神、娴熟地运用各种兵法取得出其不意的胜利。然而民众从情感上来讲,又不愿意相信一个人从娘胎出来就有着如此聪明的头脑,于是民间传说就在《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智慧主题的"空白"处延伸出来各种各样的说法,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找到来源。 诸葛亮在十四五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琅琊阳都,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了当时相对安定的荆州。当时的荆州战乱较少,统治者刘表广设学校,重视教育,同时也非常注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他还礼贤下士,非常重视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才,"士之避难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而诸葛亮虽然自小受到了书香世家的熏陶,有着较好的儒学功底,但由于父母早逝的接连打击和烽火连绵的战事影响,年幼的诸葛亮还不太可能拥有渊博的学识。而跟随叔父到了襄阳后,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使诸葛亮开始有机会拜师求学。 他曾在刘表开设的"学业堂"学习儒家经典,广结青年才俊。而在他十七岁那年,叔父的病逝让他失去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靠山,不得不与弟弟诸葛均搬到襄阳郊区的乡村居住,一边读书,一边种田以解决经济上的窘迫。在襄阳居住的这数十年里,诸葛亮结识了很多德才兼备的朋友,比如崔州平、徐庶、石韬、孟公威、庞统等,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学问和天下大事。 除此以外,诸葛亮在襄阳还拜司马徽为师,经常向庞德公等人请教。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从颖川来荆州避难的著名学者,他为人正直宽厚,诸葛亮、徐庶等都是他的学生。在襄阳的这十年里,无论学识还是人品,司马徽都对诸葛亮影响颇深。而庞德公则和诸葛亮有着亲戚关系,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为妻,所以诸葛亮经常向庞德公请教,而庞德公也非常欣赏诸葛亮的学识人品,两人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具体提到诸葛亮的老师是谁。这就是小说中留下的"空白",隐去了诸葛亮老师的讲述,这便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添加和创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特别在中国这个尊师重教的国家,老百姓往往认为只有在高明老师的指导调教下,诸葛亮才能如此聪明。于是在民间传说产生了各种说法,有的说诸葛亮的老师是司马徽,有的说是庞德公,还有的说是道士,或者没有具体指是谁。但无论是谁,都在学识和人品方面对诸葛亮影响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