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黇鹿"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近代以来,人类又将它们作为狩猎动物和观赏动物,引入到世界各地。例如英国的黇鹿,主要是11世纪前后由诺曼人引入的。 这种鹿在中国没有自然分布,而是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作为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鹿类,黇鹿能够在森林、草原、灌丛等多样的环境中生存。时至今日,除了南极洲之外,全球各个大洲都已能找到黇鹿的踪迹。 个体毛色差异显著的黇鹿群 在鹿类王国之中,黇鹿因其丰富的"体色变种"而闻名。它们毛色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浅黄色、栗黄色、黑色(melanistic)和白色(leucism)。有时在一个鹿群中能够看到几种不同毛色的鹿。虽然毛色有差别,这些鹿依旧是同一个物种。 黇鹿的英文名是"fallow deer","fallow"在这里是浅黄色的意思,但并非所有黇鹿的皮毛都是浅黄色。 浅黄色皮毛的黇鹿是比较常见的。这些鹿的夏毛有白色的斑点,冬毛一般为棕灰色,没有斑点,而栗黄色皮毛的黇鹿,不论夏毛还是冬毛,上面都有斑点。 近些年,中国的一些动物园也相继引入了黇鹿,可是游客们见到上述两类毛色的黇鹿,常把它们与梅花鹿搞混。 其实区分黇鹿和梅花鹿非常简单,第一看体型,成年黇鹿的肩高不到1米,而成年梅花鹿的肩高大约1.3米。 第二看雄鹿的犄角,黇鹿的犄角是"掌状角",角枝之间形成相连的骨板。而梅花鹿是枝状角,犄角像树枝一样根根分明。 黇鹿(左)与梅花鹿(右)的对比 来源:Wikipedia 黑色变种黇鹿的数量相对较少。它们的皮毛并非是黑色,而是暗沉的深棕色。白色变种的黇鹿,也就是Max在灌木公园见到的那类,是比黑色变种还要少见的。它们成年之后通体雪白而且没有斑点,双眼一般是棕黑色,而不是血红色。 白色变种的黇鹿并不是患有"白化症"。简单来说,白化症是由于机体无法正常合成"酪氨酸酶",进而使色素细胞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而白色变种的产生,是由于在胚胎阶段,"色素细胞"的发育、分化或迁移出现了问题。 即便身体产生黑色素的机制是正常的,但由于在皮肤等区域缺乏健康的色素细胞,皮毛也呈现白色。至于眼睛并非血红色,是因为虹膜、视网膜区域的色素细胞产生来源不同,因而较少受到影响。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银杯 来源:Wikipedia 黇鹿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古代人类的主要狩猎对象之一,其美丽灵动的形象也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带来了不竭的灵感。由于种群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泛等原因,黇鹿目前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