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世界中的虚拟艺术作品也能拍卖了! 这不是想象中未来的某个场景,它就真实地发生在前些天,而且一件拍品还卖出了近7000万美元(约合超4.5亿元人民币)。纯数字艺术作品的崛起 纯数字艺术品《每一天:前5 0 0 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日前以6934.6万美元成交。 这是一幅巨型拼贴作品,由艺术家Beeple耗费5000多日创作而成。从2007年5月起,他每天在网上创作和发布一件新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纯数字艺术品",是因为该作不存在实体作品,只存在于数字世界中,且应用了加密技术。 这件拍品以100美元起拍,在互联网上历经长达15天的竞投,以6025万美元落槌,成交价达到起拍价的近70万倍。 拍卖行称,该拍品竞拍截止到最后一分钟,有220万访客访问拍卖页面;近7000万美元的成交价,大幅突破了非同质化代币(NFT)艺术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就在3月,有报道称,一幅班克西的艺术画作近日被"人为"烧毁;之后,该画作的加密数字化版本以38万美元的高价售出,这一价格相当于原画价格的4倍。 加密数字艺术作品怎么会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这还要从NFT说起。 NFT是什么? NFT,英文全称为 Non-Fungible Token,翻译成中文意思是"非同质化代币"。而所谓"非同质化代币"属于区块链技术,可在对图像和视频文件进行加密后,生成无法复制的数字签名。 NFT艺术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数字艺术作品"。此类作品不储存在电脑硬盘或U盘上,而是将数据加密后存储于区块链中。 这保证了藏家能持有艺术家签名的原版作品,并拥有作品的所有权、著作权,同时也让数字艺术作品的交易成为可能。佳士得拍卖行还注明,《每一天:前5000天》的交易接受虚拟数字货币 "以太坊ETH"支付作品本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藏家可以通过交易而"拥有"这件作品,但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上依旧可以被复制、下载。这意味着,对其收藏是有别于传统艺术品收藏的。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技术给未来带来很多想象的空间。 但另一个问题是,这些NFT艺术作品,真的值4.5亿元人民币吗? 4.5亿元,贵吗? 正是这超出大多数人预期的价格,引发了人们对数字艺术作品的议论。 显然,不少人会在这类作品的价格上产生分歧。最明显的就是,拍卖行在拍卖《每一天:前5000天》时标注了"估价不明",而起拍价仅有100美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买家显示出了超高热情:竞拍截止到最后一分钟,有220万访客访问拍卖页面,而在最后10分钟竞价从2000多万美元一路飙升至6000多万美元。 季涛认为,造成大家在价格上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此前没有可参照的价格体系。"对于拍卖市场来说,这是新生事物,所以对价格的预期差距大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从新生事物有溢价、利用技术手段保真等角度看,这样的价格有一定合理性。" 但季涛同时指出,这样的天价也一定存在"水分"。"近年来,虚拟货币圈子资产大涨,一些人愿意拿出这么多钱来,这里一定是有炒作的因素。因为通过这样一场拍卖,可以推广介绍画家、作品以及虚拟交易平台。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可以算是做了一次广告。" 记者注意到,佳士得拍卖行与买家的一份联合声明显示,买下《每一天:前5000天》的正是某NFT基金的创始人、融资人。艺术史的下一章已然开篇? 有报道显示,在拍出天价后,《每一天:前5000天》作者Beeple表示:"我们正在见证艺术史翻开全新篇章,这种作品与在实体画布上创作的画作在技艺、内涵、细节和意图上没有差别。" 佳士得拍卖行也认为,自从个人电脑时代到来后,数字艺术就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创作方式。随着非同质化代币(NFT)及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将为纯数字艺术作品的未来奠下基础。 拍卖之外,伴随着"数字时代原住民"的成长,数字艺术品确实愈发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就在3月下旬,"虚拟生境"展览将于北京开幕。该展将主要展出使用区块链技术创作、围绕区块链主题创作或通过NFT平台进行铸币上链的艺术作品。 "每一次科技的发展都能给艺术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启发和可能性。"其策展人孙博涵告诉中新网记者,区块链技术将会给艺术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艺术品追溯和确权问题可通过技术手段得以改进。 季涛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觉得,技术的进步确实会改变艺术市场,但其对艺术本身的影响可能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艺术品是新生事物、新生品类,相信这类艺术品的拍卖活动,会随着数字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成熟而持续成长。但总的来说,其拍卖价格的核心仍應是对艺术品价值的判断。 那么,你会花4.5亿元买一件虚拟的艺术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