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老师聊太极300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杨式太极拳研练随 太极拳运动离不开下盘沉稳、平衡、牢固的作用,而下盘的沉稳、平衡、牢固,与腿脚的承载体重、重心移动、吃劲虚实、根劲运作等有密切关系。如是作为太极拳初学者,就应对脚底的承载体重、重心移动、吃劲虚实、根劲运作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承重的虚实"不等于"吃劲的虚实" 在太极拳的步型,是按一定要求所展示出一种静止的下肢型态。步型的腿脚承载了全身重量,保持身体内外的中正,使人身重心投影线落在重心支撑面内,是下盘稳定的重要条件。不少太极拳初学者在理解认识下盘的技术问题时,容易把脚底的"承重部位"、"吃劲部位"混为一谈,以为"承重部位"等于"吃劲部位",其实"承重"、"吃劲"是有着各自不同概念的意思,内涵和技术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脚的"承重部位",是指脚底承载体重的部位。脚的"吃劲部位",是指脚底合上吃住松沉根劲或身体重心对应脚底的受力部位。打个比方来说:一般的习拳者在站立时,脚跟是承载体重的部位,是为主为实的承重;脚掌是为辅为虚的承重部位;脚弓最高处是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的受力部位;涌泉是与地相合产生松沉根劲的吃劲部位。 比如:弓步的两腿脚以承重分虚实来说,前腿脚相对为实承载大约七成体重,后脚相对为虚承载大约三成体重。弓步的两腿脚以吃劲分虚实来说,如是后腿松腰塌胯接住对方双手推按胸膛之力,那么后腿脚就会相对为实的吃住七至八成的松沉根劲,前腿脚相对为虚的吃住二至三成的松沉根劲。如是前腿松腰落胯接化对方手扒肩背之力,那么前腿脚则是相对为实的吃住七至八成的松沉根劲,后腿脚相对为虚的吃住二至三成的松沉根劲。 再如:半马步的腿两脚以承重分虚实来说,前腿脚相对为虚的承载大约四成体重,后腿脚相对为实的承载大约六成体重。半马步的两腿脚以吃劲分虚实来说,如是后腿以松腰开胯展膝撑脚接化对方双手推按胸膛之力,那么后腿脚就会相对为实的吃住大约七至八成的松沉根劲,前腿脚相对为虚的吃住大约二至三成的松沉根劲。如是前腿松腰收胯接对方扒肩背之力,那么前腿脚则会相对为实的吃住大约七至八成的松沉根劲,后腿脚相对为虚的吃住大约二至三成的松沉根劲。 二、脚底吃劲的部位根据使用而定 练功习拳时是脚跟吃劲还是脚掌、脚趾吃劲的问题,不妨在生活中体验一下就会心中有数了。1、哪个脚底部位最有支撑劲?比如当你帮人家推一辆载重较大的三轮车爬坡,你出最大力气时,想一想哪里的支撑劲(蹬力)最大就应明白。再如当你参加拔河比赛时,是用脚跟蹬力大啊还是用脚掌、脚趾蹬力大? 2、哪里最稳?比如当你扛着较重的煤气罐行走时,使用脚跟吃劲为主稳啊还是用脚掌、脚趾吃劲为主稳?再如当你一条腿用脚掌、脚趾吃劲为主,另一条腿慢慢的迈出时,身体够稳吗? 脚跟、脚掌、涌泉穴、脚趾作为太极拳运动的脚底吃劲点,是应根据拳势的虚实变换需要所定。相传有个董英杰的徒弟提问:弓步的后腿脚,有人说是虚,有人说是实,究竟哪个人说得对?太极拳名家董英杰回答:弓步的后腿脚,可虚可实;不用时为虚的放松稍许弯腿,用时则为实的劲从脚起而伸直腿。 脚跟为实、脚掌脚趾为虚的练法,并不是说脚掌没用一点劲力,而是一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关系。所以多数定势和过渡动作的脚跟吃劲是大约七成,脚掌脚趾吃劲大约三成。脚跟为实时与地心吸力相接,吃劲于脚跟有利于在身体骨架上传递劲力。脚掌脚趾为虚时铺地是要保持敏锐的知觉,这样处于支持转换吃劲虚实的待命状态,谓之"虚中有实"。如在特殊的虚实转换,短时间内脚掌脚趾吃劲可以由虚变实。脚跟的由实变虚,比方说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转身摆莲脚"中的转身动作,右脚底为实吃劲的部位是按脚跟、脚掌脚趾顺序变换的,就是说,先是右脚跟往右外碾转,接着以右脚掌为轴心的继续往右外转动。 三、以涌泉为主、脚掌和照海为辅运作松沉到脚的根劲 让全身重量以松沉的手段经由腰胯、大腿后面内侧、膝窝、小腿后面内侧、脚踝、脚盘来导入脚底涌泉穴为主、脚掌和照海穴为辅并培养根劲,谓之师爷雅轩公说的"与地面过电打通"。实脚是垂直支撑身体之根,谓之主根;虚脚是斜向支撑身体之根,谓之副根。得法练松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由此练出根劲后,再进阶学练接劲、化劲、发劲,这是杨氏太极拳较为重要的练法。行拳时身体重心落在脚跟,不要把涌泉穴踩死,空出足心,涌泉吻地,意气劲才走得顺畅。如果涌泉穴并没有被身体重量压死,则能保持敏锐的知觉去吻地相合,脚底根劲才可以由涌泉正常运转。脚下之根不是僵死的,而是灵变的活根,所以得靠涌泉一吸一放运作好。 放松照海穴有利于脚之沉弹转换,尤其是脚跟的一沉一弹之势;亦有助于脚内外侧的阴阳平衡。脚外侧是习惯有力贴地的,脚内侧则是习惯没用力与地相合,如果以照海穴松沉带动脚内侧意气沉实于地而由弱变强,那么脚外侧、脚内侧就会阴阳平衡了,脚就会站得更沉稳。 前辈说的"根起根落",体现了脚的松沉和脚的轻灵,都需要松腰、松胯、松膝、松踝与沉弹、虚实功夫的有效支持。"如履薄冰"、"足如轻踏在棉絮上",是指脚下轻灵功夫的较高境界,要求我们行拳时把腿脚往下落地的作用力降到最小限度。 "先在心,后在身"的练出脚之沉轻兼备功夫。 四、脚与重心、重心线的对应联系 有些拳师在文章中说:"以松功使意气与重心沉入脚底"、"重心从上身胸部落在脚跟",等等。我以前也受到这种说法的影响,以为松沉真能把身体重心放到脚底,然而近年对此梳理辨识后认为:以松功确能使意气沉入脚底的,但是脚跟、脚掌作为重心对应的受力部位,再好的松功也是无法使身体重心沉入脚底。所以说,意气松沉到脚底不等于身体重心落在脚底。如说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某个部位或者说脚底是身体重心的受力部位,那才是比较科学又是比较严谨的表述。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剖析让我们知道:习拳者在站立时,重心线(指通过人体重心向地面所引出的一条垂直线)在两脚的中间位置,有些人说某个姿势动作时重心就会在两脚中间,这种说法也是不大科学不够严谨的,位于两脚中间的不是重心,而应是重心线。重心(简单的说是人物重力的中心,地心引力的存在就会有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厘米处,由于性别、年龄、体型的不同,身体重心位置会略有不同重心也会随姿势动作变化而移动改变一点。但是身体重心的下沉是有限度的,不管是低架势的步型还是松沉到脚底的功夫,实际上都不能把身体重心移至脚底的,仅是以意识引导拳势动作之练法的假借性追求而已。 根据练拳实践得知: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的位置,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根据拳势动作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如果是站立姿势,重心对应作用于足弓最高处就会比较好。如果是弓步身前实腿之脚,重心对应作用于脚跟就会比较好。当身体是最稳定的,又是用力和消耗体能最少的状态,就是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较为合适的位置。一般情况下,行拳时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跟与足弓最高处之间。倘若练拳时身体过于前倾,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的部位会移到前脚掌,那么这时候要保证身体不向前倾倒,小腿后侧甚至大腿后侧的肌肉都要收紧,那么脚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就是在原来体重的基础上再加小腿、大腿后侧肌肉收紧的本力,这样既不利于重心的稳定又影响膝部的放松。 五、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两脚的移动要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平衡 比方说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中的"右飞踢"动作,起跳时的身体重心应该是垂直向上,当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两只脚中间的时候再起跳,这样才能在起跳过程中控制住好重心,如果你起跳的时候就已经失去重心,试问你还能跳起来吗?可以看出,正确调整人体重心线是较为重要的。垂直上下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我们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中的人体由两腿脚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也就是说要始终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与平衡。由于两腿脚在运动中支撑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则重心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修改于2020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