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割据预示着国家的统一,政权的频繁使服饰文化底蕴更为厚实。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历经50余载,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也有不同,即幞头巾子变化明显。幕府燕闲录中说到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鲜,或翘上后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丈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唐宋二代幞头样式不同,中间经历了五代时期的转型样式。后唐李存勖即位后,尚方进御巾裹,有圣逍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宝山、交龙、太守、六合、舍人、二仪等数十种。南唐韩熙载在江南造青纱帽,人称"韩君轻格"。这种巾式,与唐宋都不相同,比宋代东坡巾要高,頂为尖形。 五代男性首服特点见下图,《中国古代服饰》总结:"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变化。"《韩熙载夜宴图》中男子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着幞头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似于当时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有弹性,也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 幞头是唐代男女之中盛行的冠帽形制,也是五代较普遍的冠帽形制。由起初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渐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最早的幞头其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脚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做装饰,这就是幞头的初期形态。后来发展成为软裹唐巾,形制为后垂两个巾角,自然飘动,也有称"软脚幞头"。后来两脚渐渐缩短,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多见于中唐。自中唐之后,两脚形制却不同,或圆或阔,如同硬翅,微微上翘,中间有丝弦,具有一定的弹性。被称为硬脚幞头。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五代时幞头巾子变化明显,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