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电通半月画报看左翼电影运动


  《电通半月画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的一级品文物,该画报于1935年5月16日创刊(图一),同年11月16日停刊,历时半年,共出版13期(图二)。从左翼文化运动的角度看,它记录了田汉、聂耳、夏衍、阳瀚笙等人的艺术风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云变幻的左翼电影运动。电通电影制片公司一共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和《都市风光》共四部左翼有声电影。
  《电通半月画报》除了介绍《风云儿女》《自由神》和《都市风光》三部电影的故事梗概外,还登载了许多其他内容,尤其是观点鲜明的影评,趣味横生的漫画,所拍摄影片的剧照,苏联、日本等国关于电影理论和技术、艺术的理论文章等,全都深受广大电影观众的喜爱,在当时的国统区不仅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而且唤醒、激励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身硝烟弥漫的抗日救亡战场。本文根据馆藏全套《电通半月画报》所刊载的内容,解读中国共产党对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艺术。
  一、《电通半月画报》创办的历史背景
  首先,左翼电影运动是在左翼文化运动大潮的推动下发生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危亡,一意孤行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方针,多次集中大批兵力对全国各个红色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与此同时,在国统区也采取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对党所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进行残酷的文化围剿。"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的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推动两种革命深入和反对两种"围剿"的斗争的过程,从各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形态,促成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其次,为了开辟电影这块崭新的宣传阵地,左翼电影人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稳抓编剧权;第二,掌握各主要报刊的电影副刊;第三,创办自己的电影理论刊物。1932年,左翼电影人就成立了"影评小组"。"影评小组"成员陆续在上海各主要报刊上占领了《申报·电影专刊》《大公报·戏剧与电影》《民报·电影与戏剧》等电影副刊阵地。左翼电影理论批评无论在批判反动电影思潮,粉碎美国资本家企图垄断中国电影市场,还是在传播苏联电影艺术理论、推动我国电影界走向进步等方面,不仅显示出了强大威力,而且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显著成就。这种进步理论的形成,无疑为左翼电影的创作指明了道路,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最后,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不仅选举出夏衍、田汉、聂耳等31人为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而且发表了宣言,提出了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方针和任务。同年5月,在党的电影小组领导下,左翼电影人就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所提出的方针任务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广泛的宣传和讨论,其中包括张凤吾的《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王尘无的《中国电影之路》等一批论文,这些文章论述了左翼电影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方针和任务,从而对左翼电影运动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促成了1933年左翼电影创作高潮的出现。
  二、电通电影制片公司与《电通半月画报》的创办
  从1933年开始,新兴电影和左翼电影力量受到来自国民政府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左翼电影人迫切想找到一块新的电影阵地。1934年春,在夏衍等五人组成的中共地下电影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德建将在上海他们一手创建的电通录音器材制造公司,改组为电通电影制片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拍摄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在党领导下的电影工作者和戏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召集和联合了一大批左翼和进步的电影工作者。
  电通公司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由夏衍、田汉、孙师毅负责电影创作,司徒慧敏担任摄影场主任,编剧、导演、演员队伍则由袁牧之(图三)、许幸之、周伯勋、唐纳、陈波儿、王莹(图四)、王人美、吴印咸、吴蔚云、聂耳、吕骥、万超尘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左翼戏剧工作者、左翼影人、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组成。
  为配合自己所拍摄电影的宣传与发行,电通电公司于《电通半月画报》由电通画报社编辑,电通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电通半月画报》的理事编辑是周伯勋,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编导孙师毅、司徒慧敏、许幸之、袁牧之等兼任常务编辑。《电通半月画报》主要评介该公司的电影创作、电影拍摄及相关人员的创作活动,其栏目主要设有电影故事、剧本、电影理论、影评、杂感、拍摄花絮等栏目。撰稿人有许幸之、司徒慧敏、袁牧之、孙师毅、尤兢、凌鹤、吴湄、施超、王莹、唐纳、陈波儿、蓝苹、崔万秋、徐苏灵、贺绿汀、吕骥等。
  《电通半月画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取材广泛,编排新颖独特;第二,以文字、照片、地图、漫画、乐谱和表格等多种形式,及时、形象、具体地报道、评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影片和制作状况;第三,《电通半月画报》是大8开本(37×26厘米,这种版式在16开电影刊物流行的年代,显得尤为醒目,据悉发行量每期可达3万余份,最高时可达4万余册,数字惊人);第四,介绍苏联戏剧情况和电影导演的创作经验,刊登国内外电影艺术及技术方面的文章;第五,刊登电影常识浅释、演职员生活报道、编后记及观众感兴趣的各种问题。
  13期《电通半月画报》的内容概要:
  创刊号:1935年5月16日出版。封面是陈波儿,封底是袁牧之。内容有为创刊而特别刊登的电影《风云儿女》(图五)、《自由神》的介绍以及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图六)曲谱等。
  第2期:1935年6月1日出版。封面是王人美,封底是谈瑛和袁牧之。内容主要是电影《风云儿女》(图七)特辑,除第一次登载了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图八)以外,还刊登了田汉撰写的《风云儿女》一万八千余字的文学故事梗概等。
  第3期:1935年6月16日出版。封面是王莹(图九),封底是施超。内容有许幸之撰写的对《风云儿女的自我批评》及陈波儿撰写的《东方的马尔泰》等。
  第4期:1935年7月1日出版。封面是蓝苹(图十),封底是周伯勋。内容有关于电影《都市风光》、《自由神》的介绍,司徒慧敏翻译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的文章《论中国电影》等。
  第5期:1935年7月16日出版。封面是陆露明(图十一),封底是顾梦鹤。内容有许幸之翻译保罗·罗查的《画面构成论》,另有《电通生活味》等。
  第6期:1935年8月1日出版。内容是《自由神》特辑,封面是王莹,封底是施超、蓝苹、周伯勋(图十二)。刊登有施谊作词,吕骥作曲的《自由神之歌》,蓝苹撰写的《为自由而战牺牲》等。
  第7期:1935年8月16日出版。封面是聂耳(图十三),封底是郑正秋。本期为《聂耳逝世纪念特辑》,刊登有《聂耳氏最后之遗文》,以及许幸之撰写的《悼聂耳》等。
  第8期:1935年9月1日出版。封面是张新珠(图十四),封底是唐纳。内容有聂耳追悼会图片,故聂耳先生未经发表之遗作《打长江》,"电通诗画"及陆露明撰写的《北游散记》等。
  第9期:1935年9月16日出版。封面是白璐(图十五),封底是蔡若虹。内容有邓溥民翻译的M·J·ABBOTT撰写的《电影剪辑预定法之技术的试验》,英语文章《英译自由神本事》以及《电影的透明面》等。
  第10期:1935年10月1日出版。封面是《都市风光》八位演员:周伯勋、吴茵、唐纳、张新珠、顾梦鹤、蓝苹、蔡若虹、白璐(图十六),封底是袁牧之剧照。内容为《都市风光特辑》,司徒慧敏翻译的瓦尔特·莱撰写的《音乐界与电影》,施谊作词、赵元任作曲的《西洋镜歌》等。
  第11期:1935年10月16日出版。封面是陈波儿(图十七),封底是唐纳、张新珠。内容是上海各大报纸对《都市风光》的评论,司徒木翻译的Rouben·Mamoulian撰写的《关于彩色片的各问题》,云乔撰写的《电影常用术语浅释》、贺绿汀撰写的《都市风光中的描写音乐》,A Synopsis撰写的《都市风光英译本事》等。
  第12期:1935年11月1日出版。封面是周骖,封底是金山(图十八)。内容有海涅原著诗、孙施毅改译、吕骥作曲的《战斗颂》,学术文章《喜剧家的喜剧之谜》《舞台与银幕的合欢》等。
  第13期:为革新号(同时也是终刊号),1935年11月16日出版。封面是王莹(图十九),封底是顾而已(图二十)。内容有唐纳翻译的Gvace-Lytton《电影剧本编制上的特点》,柳倩作词、沙梅作曲的《嘉陵江上》、陈波儿在《街头巷尾》中的造型等。
  三、电通电影制片公司
  所拍摄的四部电影
  《桃李劫》:应云卫导演,袁牧之编剧,1934年上映。电影讲的是陶建平(袁牧之饰)和黎丽琳(陈波儿饰)是一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但由于坚持做人的原则,无法与当时的社会相融合,于是他们失意、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既是对两人苦难生活的描述,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不解与控诉……
  《自由神》:司徒慧敏导演,夏衍编剧,1935年上映。主要剧情为:青年学生陈行素(王莹饰)与林之彬(施超饰)相爱,趁机相约离家出走;不久,林之彬在广州起义时英勇牺牲,陈行素只能带着孩子投奔旧时好友杨棣华(周伯勋饰),北伐开始,陈行素随军出征,认识了周范(顾梦鹤饰),杨棣华来找陈行素,发现她与周范俨然是一对恩爱夫妻,战争中,陈行素与儿子失散,她忍受巨大悲痛精心照顾着战争中的孤儿们……
  《都市风光》:导演袁牧之,编剧袁牧之,1935年上映。《都市风光》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大都市——上海畸形的社会生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人物的愚昧和尔虞我诈。在艺术处理上具有清新活泼的独特风格,它采用漫画式的创作手法,把真实的生活描绘和恰如其分的夸张紧密结合起来,使影片具有尖锐的讽刺力量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风云儿女》:许幸之导演,田汉、夏衍编剧,1935年上映。梁质夫(顾梦鹤饰)因为倾向革命而被捕入狱,出狱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入侵华北,于是他毅然投笔从戎,北上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之中。电影巧妙之处在于编剧田汉以一段花前月下的浪漫爱情故事来做"掩护":辛白华(袁牧之饰)在生活无着的窘境下,一度投入到离婚"富婆"史夫人(谈瑛饰)的怀抱,过起了虚无缥缈的浮华生活。不过,这个青年诗人内心的爱国火种并未泯灭,当他听到好友梁质夫战死在长城古北口的噩耗时,当他听到阿凤(王人美饰)满含悲情地演唱"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时候,受到了极大震撼,于是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与千千万万拿起武器的劳苦大众一起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勇往直前……影片最后,一个个奔赴抗日战场的坚定影像,预示着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无穷力量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风云儿女》的主旨是要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在深重的政治压迫和民族危急面前,从苦闷、彷徨奔向民族民主革命的转变过程。田汉写作的剧本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整部影片都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战斗激情。
  四、《电通半月画报》被迫停刊
  1933年左翼电影运动的辉煌成果,使得国民党当局非常恼怒和恐慌。他们除了自己创办电影公司,拍摄反动影片以外,还进一步严格了电影审查制度,企图以此来压制和摧残蓬勃发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同时,国民党当局又通过控制银行贷款等经济手段,迫使各电影公司听从其旨意。"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禁止了许多进步电影剧本的拍摄。由于电通电影制片公司所拍摄的四部精品电影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脉搏,因此,在获得了进步舆论和广大电影观众交口称赞的同时,也招来了国民党当局的敌视和破坏。由于"电通公司"鲜明的政治倾向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声称电通电影制片公司是"赤色大本营",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于是,国民党特务机关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电通公司的迫害活动。例如:逮捕电通公司的主要演员王莹和周伯勋等,授意银行不给电通公司贷款,使得电通公司无法拍摄第五部电影《街头巷尾》等。1935年底,电通公司终因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残酷迫害以及自己由于经营不善所造成的经济困难等原因,被迫停办。
  五、电通公司所拍摄电影及其《电通半月画报》的历史地位
  1.《风云儿女》等电影对社会的影响。电通公司所拍摄的四部经典电影主题明确,人物鲜活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正是这些左翼电影宣传了抗日救亡,在当时中国人民的心中埋下了武装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火种。《风云儿女》歌颂了义勇军用血肉筑长城抵抗日本侵略的英雄气概,号召有志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团结起来奔赴抗日前线,去争取民族独立并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桃李劫》《都市风光》等电影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资本家为了公司的利润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资本家和当铺老板之间的尔虞我诈,大上海小资本家女儿的爱慕虚荣……这些在广大人民群众在心中埋下了对剥削者的憎恨与反抗压迫的种子。
  2.1934年12月,电通公司拍摄完成了它的第一部作品《桃李劫》,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电影主题曲《毕业歌》立即风靡全国。《毕业歌》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1935年初,影片《风云儿女》公映后,同样是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该影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一夜之间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之一。《义勇军进行曲》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3.电通公司生存的历史虽然不长,出品也只有四部电影,但它却以这不多的堪称绝唱的精品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无比光辉的一页,而《电通半月画报》不仅也成为了我党反对国民党文化独裁的一面光辉的旗帜,而且也为后人研究左翼电影运动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电影史料。
  (
网站目录投稿: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