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中式英语看英汉民族思维差异


  摘要: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迥异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促成了语言结构上的不同。该文以汉译英中产生的中式英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类归纳,解析出该语言形式背后的英汉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因素。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语言
  1.民族思维差异
  本文的思维差异,指的是不同民族间在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上的不同。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持某一语言的民族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基于民族思维方式的文化特性,本文的立足点不是人脑所共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有差异的民族整体思维趋向。
  2.语言与思维
  从语言和思维二者的关系上说,语言和思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表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化,而思维是制约语言形式的关键。没有语言,思维无法定型;没有思维,语言没有作为交际工具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固化为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和完善思维,又赋予思维一定的模式,进而形成一种共有的稳定的思维形态(即民族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种语言都体现出讲该语言民族的思想特征。
  对此,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和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做了更为完善的补充。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因此,成长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便具有不同的世界观。萨丕尔和沃尔夫通过提出著名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所产生的影响。
  正是由于语言和思维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间思维的差异便可以从语言形式和表达习惯中发掘和概括,使得语言成为探究民族思维差异的指针。基于该思路,本文透过汉译英过程中产生的中式英语的种种现象,发现和阐述汉英民族之间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差异。
  3.英汉思维差异分析
  3.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例如:
  例1.他不来,我不走
  I shall not go until he comes.
  Chinese English: He will not come, I will not go.
  例2.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可以告慰无数的革命先烈和前辈。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sumed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hich is a consolation to numerous revolutionary and veterans as it has wiped out the century-old humili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Englis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sumed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has wiped out the century-old humili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 consolation to numerous revolutionary and veterans.
  上述示例在语言层面上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意合上的差异,上述例句的中式英语表达都没有明确表明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显得松散、脱节,非常不符合英语表述习惯。进一步探究,不难发现在语言习惯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思维差异因素。以句2为例,标准句中使用了多个连接词来表达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如"which, as,and",而中式英语仅仅靠逗号和"and"来表达短语之间的关系,结构显得非常松散。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复合句注重形式联系,要求结构的完整,提供了分析句子含义的线索;而汉语复合句的句子结构一般都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排列,主要靠领悟,讲究的是意义的连贯,并不拘泥于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英语民族思维讲求秩序,具有系统化、组织化和形式化等特点,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即体现在语言重形合,追求结构的严谨上。而汉语重意合表现在汉语句子主要通过语义的搭配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不拘泥于形式。这体现出汉语民族思维上的整体性与主观性,汉语不凭借严谨的形式来分析,而是根据主观直觉领悟出逻辑关系。
  3.2英语从部分到整体,汉语从整体到部分
  例如:
  例1.他每天早上都绕着操场跑步。
  He jogs around the playground every morning.
  Chinese English: He jogs every morning around the playground.
  例2.他是中國当代著名的科学家。
  He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tist.
  Chinese English: He is a Chinese contemporary famous scientist.
  上述语料表明,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对整体和部分的理解和把握上。英语民族习惯于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善于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舍弃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其主要的、本质的属性;而汉语民族则习惯于形象思维、整体综合思维,凭借思维把事物的各个属性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概念。
  具体分析例句,如例1,在一系列表时间或地点的状语一起连用时,英语习惯于从小到大、由远及近的排列顺序,而汉语则大体与英语相反。而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同时出现时,英语习惯于地点状语在前、时间状语在后,而汉语则常常相反。例2中多个定语修饰一个名词,在英语中习惯把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定语放在最靠近所修饰名词之前,汉语则与此相反。
  3.3英语强调主客体分离,汉语体现主客体融合
  例如:
  例1.我家有个小宝宝。
  There is a little baby in my family.
  Chinese English: My family has a little baby.
  例2.否则将一败涂地。
  Otherwise you will suffer a crushing defeat.
  Chinese English: Otherwise will suffer a crushing defeat.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英语多用无生命名词作主语,从而使得叙述更客观更科学;而汉语则常常以人作主语(例1)甚至省略主语(例2),叙述显得更直观。对此更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英语多用被动句。如:
  例3.欢迎世界各地客商来此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Chinese English: Welcome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例中原文是个省略句,被省略的成分是主语"我们",这既反映了汉语重主题而非主语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汉语民族喜欢以主人的姿态迎接客人这一文化特征。但由于英语重主语的语言特点,故一定要补充主语,即原句中的宾语"客商"(customers),于是整个句子变成了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使用频率上的差异,反映了英语强调客体,汉语强调主体的思维差异。
  在句子结构差异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英汉民族间的思维差异。英语民族的主客体分离思维使他们注重物对人的思维模式或行为的影响,往往突出主语,强调以物为主体,这与他们偏重对自然客观事物的观察与研究的倾向是一致的;而汉语民族的主客体融合思维强调以人为本,即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一切行为皆理应由人来完成。
  3.4英语线性表达,汉语曲折表达
  例如: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
  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不幸逝世。
  January 8, 1976 saw the pass-away of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Chinese English: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died on January 8, 1976.
  從这个例句可以看出,英语通常在句子的开头就点出主题,即"the pass-away of Zhou Enlai",而汉语则要做一番较为详细的背景交待之后才点出主旨。
  英语句子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结构,将主要的部分放在主句中,放在句子开头,直截了当突出主旨,往往是主观评论在前,先点明主旨,然后再把各种成分补充进去;而汉语则倾向于将所要叙述的部分一一交代之后,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即呈现出语义重心后置的结构。这种习惯上的差异也体现出英语民族直线和汉语民族曲线的思维差异。汉语民族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因此在抒发观点时避免绝对化、尖锐化,在句子结构上也表现为重心在后,头重脚轻。而英语民族受到自由思潮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语言表达显得直截了当、针锋相对,力求让人一目了然,因而句子结构常常体现出重心在前、头小尾大的特征。
  4.结语
  语言作为反映思维的符号系统,成为将人类思维外化精神活动的载体,因此语言形式的不同也可以揭示民族间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语言结构上的不同,可以得出英汉两民族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的不同,进而让人们意识到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从而更准确地指导英语学习和教育。了解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旨在培养学习者英语思维能力,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达到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的。此外,中式英语所体现的思维差异为研究者更深刻地从中发掘产生这种思维差异的历史和文化因素提供良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陈中英.中国思想偏向[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A].
  [3]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网站目录投稿: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