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的达到历史最公平时期


  历史上真正的科举制,是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开始。不过在此期间,科举制虽然给了平民一个晋升的机会,但其中还是存在诸多限制,直到宋朝时期,才迎来了一个最为公平的科举制。宋朝科举不仅匿名,而且严格到有专人负责把考卷上的文字重新抄写一份,在来评分,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从字迹上作弊。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宋朝的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完成变革的。
  正在热播的大剧《知否》,讲述了官宦庶女盛明兰的励志传奇,剧中俊男靓女云集,感情戏也颇令人瞩目。其中,盛明兰的初恋小公爷齐衡,靠着温润如玉的人设,一经出场,便吸粉无数。
  齐衡的母亲是平宁郡主,他既是齐王府的二公子,也是汴京城有名的才俊,素有人中龙凤的美誉,妥妥的富二代加痴情美男加超级学霸的综合体。
  但这样高端的配置,也无法回避小公爷在第一次科举时落榜的尴尬。
  在剧中有这样一幕:小公爷、顾二叔、盛家的两位少爷,都去参加了科考,但到了放榜那一天,小公爷和顾二叔都落榜了。
  顾二叔是因为替人打抱不平,而小公爷为什么也会落榜?
  一、欧阳修的改革
  《知否》原著是历史架空剧,没有明确交代时代背景,不过根据东京汴梁、老皇帝无子被群臣逼立太子等剧情,基本可以确定小公爷参加科举那年,是在宋仁宗当政时期。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也是一代贤君。其朝中的文臣灿若星辰,而这批人里,能直接给小公爷的成绩造成影响的,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
  欧阳修任科举考官时期,倡导言之有物平实厚重的文风。
  这种文风偏哲理思辨,思想性大于观赏性。而小公爷之所以有人中龙凤的美誉,多半是凭着文章中的辞藻音律见长,遇到这类考官,也会一筹莫展。
  果然,剧中对小公爷文章的评就论是辞藻华丽却缺少筋骨。
  二、科举制的变化
  此外,宋代的科举制度,较此前也有相当大的变化。
  科举制度首创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经过近400年的演化,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在原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考试的程序和形式予以了完善。
  1.防考场作弊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诏废除唐代的公荐制,所有考生通过科举应试,不得作弊,违者"重置其罪"。
  2.防阅卷徇私
  到了宋太宗时又新出一招:考试完毕后,将试卷上考生的信息全部用红纸糊起来,使阅卷者不知考生的身份,以避免徇私。(直到今天,高考还沿用这种方法,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随后发现有考生在试卷中作标记、暗语等,阅卷者还可以通过事先约定的暗号来识别考生。
  到了宋真宗时期,朝廷直接放出大招:由专人依据试卷原文誊抄一遍,交由校勘官核对,确认无误后再交由副考官核定。
  最后,朝廷还煞费苦心的增加了御前殿试环节。即中榜者汇集于殿前,由皇帝亲自出题,随机应对皇帝的提问,中选者方能晋级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不过这些对于贵族出身的小公爷而言,基本可以忽略,除了文风套路不符,穿越回宋朝,如果真有小公爷落榜,应该归结于下面这个原因。
  三、抑制政策
  隋唐时代的科举还遗存着门阀之风,即政治上的人事任免几乎被世家垄断。
  宋太祖立国后,鉴于前朝衰亡的教训,有意在录取时抑制世家子弟:"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凡是官员的孩子,考中者还要重新登记名册,再考一次。
  一方面朝廷对世家予以压制,另一方面又为寒门子弟打开了方便之门,当时天下战乱方定,一些地域偏远的农村学子因为没有路费,不得已放弃了考试。
  针对这种现状,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特意下了一道诏令:为四川、湖北等偏远山区的考生发放考券。凭着这张券不仅可以免费使用驿站的车马,还能食宿全包,一路抵达京师。
  这样政策的制定,对小公爷这类人至少造成了两处影响:考试难度增加了和竞争对手增多了。
  更何况,当朝皇上他爹宋真宗,还以帝王之身亲自熬制心灵鸡汤,将天下读书人撩拨得那叫一个踊跃,这碗鸡汤的名字叫《励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意思很浅显,放到现在也很励志。
  四、寒门学子的春天
  在一千年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宋代是对寒门学子录取比例最高的朝代。
  有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这10万名录取的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占据50%以上。
  根据南宋时期的《登科录》记载: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朝廷录取了601名进士,其中平民出身的417名,官宦子弟184名,这个差距证实了当时的政策确实存在倾斜。
  宋代以后,科举落榜已成了文人生命里的寻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连个秀才都没混上,《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耗费了大半辈子考中个举人,还高兴的发了疯。
  清代康熙年间山东的一个老头,从19岁那年一直考到老,75岁病死时还是个入门级的童生,他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和这些人相比,小公爷只不过落榜一次,简直就是锦鲤附体,人生开挂。
  故去的武侠泰斗金庸先生,生前曾对媒体说,如果可以穿越,他最希望回到宋朝,因为那是文人最好的时代。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不过老先生是浙江海宁的望族出身,真要是回到宋朝,结合上文所述,他所面临的科举压力,并不比小公爷少。
网站目录投稿: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