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凤仪镇东岳宫的地狱信仰的文化意象初探


  【摘 要】地狱信仰由来已久,近年来对民间地狱信仰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对地狱变相的研究表明现当代的地狱信仰已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人们对地狱信仰的虔诚度也在不断增强,本文结合地狱信仰在凤仪东岳宫深远流传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对地狱信仰的文化意象做浅显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东岳宫;地狱信仰;十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凤仪镇由来已久,地处云岭余脉老君山点苍山南缘,哀牢山起点北端,属滇西中山宽谷洪积区。该镇有白、汉、回、彝等12个世居民族,各族文化在此地立足、融入、整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其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该地的民间信仰广泛,信众繁多,目前正在重建的东岳庙始修建于明朝天顺元年,总共分为两院,前院有大门、十殿阎王、莲池、奈何桥、戏台,后院有大殿、厢房、五岳楼、子孙殿、地藏殿,共占地10亩,重命名为东岳宫。
  东岳宫中的神像,既塑有主管孩童生产的子孙娘娘、送子元帅和催生元帅,主管人们生长发展的药王和升官发财的财神等以"生"结构为主的信仰格局,也有主管人们死亡以后的十殿阎王和地狱,同时,还有连通生死的神祗,例如连接阴阳两界的奈何桥,为逝者来阳间领取其家属供奉的香火的黑白无常等等。
  一、凤仪东岳庙地狱信仰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
  中国早在汉代之际便有人死后魂归泰山之说i,这代表中国很早之前便有了鬼神、魂魄等诸如此类的概念。两汉之际,佛教在中国广泛流行,佛教的地狱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起先在四川甘肃等地流传,随着宝卷的流行,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十殿阎王"ii的产生,地狱信仰传播到全国各地。凤仪镇东岳宫即是在那时修建的。
  (二)政治因素
  在中国较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不仅统治者为了压迫人民大众创造了不少的刑具,社会上的法外酷刑也时有泛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统治者为了减少民众的反抗,用地狱中的刑罚来影射现实中的酷刑,以告诫民众不要做有背统治者意愿的事情,同时用佛教的六道轮回说为民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来世,反抗力较弱的贫苦大众也乐于接受这种精神寄托。在这种情况下,地狱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自然因素
  凤仪镇东与宾川为邻,地处苍山南缘,哀牢山北端,西与巍山接壤,南与祥云、弥渡为界,属滇西中山宽谷洪积区。凤仪镇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以农业为主,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当人力不足以解决当时的困苦情形时,人们为了祭祀逝者,救赎已亡亲人的罪业,也为了找寻自我救赎的出路,便让以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为主要理念的地狱信仰进驻了民间信仰体系。
  (四)文学因素
  佛教的地狱信仰在传入中国初期,为了使民众更方便了解和接受,其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民间故事,如:刘全进瓜、唐太宗入冥记等,在凤仪东岳宫中,八大地狱中塑有包公斩陈世美、八子救母等民间传说故事,除此之外,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也加入了不少入冥的描写,例如《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曰:"蒿里iii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这些更贴近于普通大众生活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都引进了不少游历地狱或人鬼互动的故事,所以不仅流传广泛,其影响也颇为深远。
  二、地狱信仰在凤仪东岳庙流传所产生的影响
  (一)心理慰藉
  在调查中发现,凤仪镇的信众认为,逝者在去世的100天之内会徘徊在十殿中的二殿,在那里看着自己在阳界的家人,逝者在去世的三年之内是不会投胎转世的,所以如果信众家里在三年之内有亲人去世,他们每年都会来此哭丧,并祭贡品烧纸钱等,以此来悼念去世的家人。
  信众将黑白无常成为"黑白财神",其原因是他们认为黑白无常的工作是勾取魂魄和为逝者充当沟通阴阳两界的邮差。即人死的时候,由黑白无常带逝者回地狱,并同时将生者给逝者准备的财物一并带走,每逢逝者的忌日或清明等供奉逝者的时候,黑白无常都要负责把贡品带回阴间交给相应的魂魄。因为他俩有沟通阴阳两界和运送财物的职能,故又被称之为"财神"。
  东岳宫的地狱信仰已经融入进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中,例如孝子哭棺的塑像中,结合了当地的丧葬仪式,并将孝子的塑像服饰塑造成白族男子的服饰,孟婆的塑像更是仿照白族阿婆的样子来造的iv。这也表现了人们对逝者能有一个好归宿的美好愿望。
  (二)教育意义
  当然,不同的人对地狱信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在鬼魂投胎的塑像中,塑像者侧重的理念是"轮回",即人畜鬼神等都处于轮回当中,六道皆有轮回;管理者侧重的理念是"等级",即逝者的命运由十殿阎王掌管,有的可以投胎做人,有的继续做鬼,有的则要投胎做畜生,人鬼蛇神代表的是地狱中的等级;普通信众更侧重对"善恶"的理解,"金钱银桥奈何桥,有福之人桥上过,无福之人带下桥"是信众对奈何桥塑像的理解,有福之人指的是善人,无福之人指的是恶人。人们用这种方式清晰明了的诠释了基本的道德理念。
  东岳宫中的地狱塑像多是惨不忍睹的刑罚,信众对这些刑罚也有其正义的理解,例如剥皮地狱中,信众认为这主要是针对商人的一种刑罚,即活着时缺斤少两的商人在死后要被剥掉人皮,由地狱使者称一称该商人的人皮有几斤几两。地狱中的刑罚在《资治通鉴》中多有记载,其中"车裂"、"镬烹"、"脔割"、"剖腹"、"钉舌"、"剥皮"、"碓捣"等惨绝人寰的字眼多被用来描绘地狱场景,之所以写得如此恐怖,就是为了告诫人们要积德行善,不可做伤人害己之事。
  (三)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
  从地狱信仰的塑像中不难看出人们的意愿表达,例如恶人做坏事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实际上地狱使者早就将其罪行记录在案,这正应证了那句"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五殿阎罗天子是清官包拯的形象,该塑像前的雕像讲的是龙头铡斩陈世美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凤仪信众对忠、孝、仁、义的推崇;鬼门关前塑有四人,男人、女人、老人和孩童,表达的理念是"黄泉路上无老少",讲求的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无产阶级价值观。
  三、结语
  凤仪镇东岳宫的地狱信仰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蕴含,当地信众秉着对民间信仰的包容性、发展性、地域性的态度,将地狱信仰融入了凤仪镇的日常生活习惯、经济发展和教化育人等诸多方面中,并兼顾着当地的地方特色,使地狱信仰进一步演变成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民间信仰。
  注释:
  i顾炎武:《日知录》。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163页。
  ii《阎罗王授记经》中记载十王分别为: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五道轮转王。
  iii古时称冥界为蒿里、幽都、黄泉等。
  iv信众认为白族孟婆代表的事白族人生前做了好事,所以死后才会面带和蔼的笑容成为阴间的管事者。
  【参考文献】
  [1] 丛海云.佛教地狱观与中古游冥小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 范文美.蒲县东岳庙"地狱变"之调查与研究.兰州大学,2011.
  [3] 郭東旭.宋代酷刑论略[D].河北大学学报,1991(03).
  [4]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5] 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6] 姜力勤.地狱变相与世间绘事之互渗[D]. 中国美术学院,2011.
  [7] 姜守诚.十王信仰:唐宋地狱说之成型[D].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9).
网站目录投稿: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