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和学生培养的精英化倾向一直广受诟病,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教育公平。然而近年来,在学生培养精英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中也出现了这种倾向,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近两年的教师节,各地几乎都加大了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有不少人调侃,教师节变成了优秀教师的节日。 记得去年教师节期间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某地在全国率先重奖高层次教育人才。此举被当地领导奉为"突破性壮举"。在该地教师平均年工资只在5万元上下的情况下,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每年奖励20万元;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或教学名师的,每年奖励10万元。这种奖励幅度之大,可能在国内外历史上较为罕见。也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奖励决策所用的一大笔资金,是否在上一年列入过财政预算。 不可否认,奖励优秀教师对调动教师工作主动性,促进教师发展,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如果因为奖励优秀而忽略普通,关注少数而忽略大多数,如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精英化倾向,那么我们就应该警惕这种精英化倾向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于重视优秀教师培养,容易导致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教师一旦在评优中获胜,各种培训项目会接踵而至。而且,评优等级越高,教师接受的培训档次就越高,培训机会也越多。这似乎是一种怪象,需要培训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享受高质量培训。如此这般,使得极少数优秀教师占据了太多本应为更多普通教师服务的资源,容易挫伤普通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频繁的评优评先,容易助长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我们一直强调,学校需要安静,教师需要安静,只有安静才能办好学,才能培养好学生。圣经有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是,面对越来越频繁的评优评先活动、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项目、日益加大的优秀教师奖励力度,学校怎能安静?教师又怎能安静? 再次,行政主导的评优评先容易导致教师发展缺乏自主性。教师在参与评优评先的各种活动中,要学习行政部门规定的各项内容,参加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考核,这样一来,教师的发展就会缺乏自主性。另外,类似"短平快""贴标签"式的优秀教师培养,往往出于外在目的驱使,并不能适应教师内在发展需要。例如,优秀教师数量成了时下教育发展的指标和代名词。有校长坦言,该校特级教师还不如普通教师受学生欢迎,但特级教师是块招牌,是学校评优评先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 不可否认,各级政府部门对教师队伍和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我们在反思教师队伍建设精英化倾向弊端的同时,还应分析其成因。第一,地方领导干部是否存在错误的政绩观,有些地方的领导急功近利,把评优评先、创新培训项目作为实在的政绩去推广。第二,地方政府是否存在一种简单化行政思维,以为只要花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上文提到某地在全国率先重奖高层次教育人才,便是用钱去解决地方高考成绩降到历史最低的问题。第三,是否存在多方参与的权力寻租和商业操作现象。 当然,这只是一种探讨,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分析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有效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精英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