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是西方科学哲学中争辩不休的重要话题。库恩在历史主义的基础之上,"扬弃"了证伪主义以及逻辑实证主义,创建了科学哲学的新模式——"范式"。库恩在1965年的伦敦讨论会上想将有关"范式"的概念归结为三类:框架、理论和语言(或范式)。本文试图梳理"范式"的概念及其演变,通过不可通约性和科学共同体来论述库恩对"范式"的修正,最终进行诠释学转向。 【关键词】范式;演变;修正;不可通约性 一、"范式"理论的基本概述 关于"什么是范式?"最早讨论的便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62年,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曾定义"范式"为:"universally recognize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hat for a time provide mode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a community of practitioners"可以看出,库恩想要描述的"范式"是一种科学模型(model)或模式(pattern)。1966年,英国女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在《范式的本质》中统计并总结了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范式,她认为库恩所说的范式中至少以二十一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虽然范式的意义与哲学有关,但它似乎也与社会学、心理学相沟通。与常规科学不同的是,库恩更加强调科学的具体性。他把具体性作为他的哲学思想的中心,在实际的范式操作中与其他思想区分开来,给科学哲学带来了新的曙光,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 二、"范式"的演变及其修正 第一,将范式改称为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i。基于学科基质意义上的范式,在库恩认为主要有四种:1)共有的符号概括(symbolic generalizations),对应于定律和理论,用公式或数学方程式表达的定律、概括、全称命题等,如F=ma;2)共有的模型(metaphysical paradigms),设定相关专业研究对象的存在状态,如电流的流体动力学模型。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类比启发,引发本体论的思考,从而发展出类比推理的方法论;3)共有的价值(values),如简单性、对称性等标准、强调预测的精确性;4)其他类似的要素:标准范例(exemplars),如题解。其中第四点在库恩看来尤为重要。范例不是规则及应用规则的能力,而是通过解决难题的活动寻找情境之间的相似性,这一相似性就是共同体所拥有的范式的指导结果。因此,库恩认为,范式的形成是一个成熟的科学标志,范式先于规则,它更为规则,更为完备。 第二,对"范式"的修正为科学共同体。库恩把科学共同体当作科学认知的主体,是产生科学认识的单位。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共同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依然将范式传承下来,后来人将这种传承看作是科学的成就和规则。每个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范式代表的世界观是具有绝对权威性的。范式被共同体的成员们看成是自己信仰,他们对科学发现的问题也是相同的,这些成员只有事先学习和了解并同意其成为自身科学信念,他们之间产生了共同性之后才能成为该共同体的成员;科学共同体在进行科研活动时期,应该遵循自己的最高法则,范式的世界观功能也是科学工作者遵循的最高法则。 第三,借助了"不可通约性"的概念对"范式"修正。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就是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之间是不可翻译的。由于不存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述工具,故而两种语言共同体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在不同共同体之间,语言使用意义发生了变化。语言和理论的学习并非完全是语言和逻辑的过程,而是学习寻找相似性的过程。两个不同共同体之间,划分相似性的归类方式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常规科学研究依賴于把研究对象和情形依据其原始的相似性加以分类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范例的学习。但是范式前后的相似关系改变,过去归于同一类的对象在革命后分到不同的类别。例如:哥白尼前后的太阳、月亮、火星和地球;伽利略前后的自由落体、摆和行星运动。由于在那些被改变的组内的大多数客体又继续在一起被分类,这些组的名称一般又沿用下来。这样分别处于不同范式中的人在对待同样的刺激因素时发现他们各自竟然做出彼此不兼容的描述和概括,然后不得不中断他们的交流,当范式间些微概念的不同,就是不可通约产生的原因。 综上,不可通约性是指在科学革命前后,即使使用相同的概念和术语,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相对论中仍然在使用与牛顿力学相同的"空间"、"时间"和"质量"等概念。但是爱因斯坦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已经不再是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了。并且在牛顿力学中质量是不变的常量,而在相对论中它是随物体速度变化而变化的量,所以也不能说它们是"相同的"概念了,在这里已经重新编排了概念之间的网络关系。库恩强调范式转换期间知识的非积累性,不同范式的拥护者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立场。"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在革命后就成了兔子"。 三、诠释学转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世界各国的学者们针对库恩思想不断的进行讨论与争辩,库恩不断为自己辩解以及修正观点,诠释学(hermeneutics)转向是库恩找到的一条新的辩护路径。 库恩在《必要的张力》的前言写道:"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必须为自己发现的东西,太多历史学家在专门训练课程中已通过实例而学到。不管自觉不自觉,他们都在运用诠释学(hermeneutics)方法,但是对我来说,诠释学的发现不仅使历史更为重要,最直接的还是对我的科学观的决定作用。"当库恩将语言学融入到他的哲学中去的时候,他的不可通约性转向不可诠释性。"不可通约"的问题是不可比较的、不同规则构造形成的,是"非本质主义"和"非相对主义"的概念。 库恩诠释学转向为后期学者理解不同时期的文本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库恩利用诠释学转向重构范式理论,多角度、全面的理解范式理论,在此基础上意识到不仅是范式理论,其他所有理论都有从另外的角度进行重新解读的可能性。这种解读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一个植根于某一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基础之上的。自此,库恩理论的诠释学转向越来越清晰的显现出来。 四、思考与总结 科学哲学是一种辩护性哲学,它是一种科学的理性,也是一种理性的模型。范式具有多涵义的模糊性,但库恩在后来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库恩范式尤其独特性,也为后期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范式的转换与修正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冲破传统哲学的守旧模式,开创了科学哲学新纪元。 (1)共同制度:范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操作系统; (2)研究范围:某一学科或专业理论和方法的理论和方法的普遍看法,这种共同信仰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些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框架来解决问题,从而共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以及共同的研究范围。 (3)修正过程:科学发展是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范式)→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库恩的范式不断更换范式的概念,使范式更加完满。由此,范式规定了科学共同体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方法以及问题解决。 注释: i 又称专业母体,其目的是对范式概念的模糊性作一定的克服。 【参考文献】 [1]Von Dietze, Erich,Paradigms explained : rethinking Thomas Kuhn"s philosophy of science,Praeger, Westport, Conn, 1997:33 [3]拉卡托斯:证伪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87 [4]苑举正.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半世纪回顾[J]. 科学文化评论,2012,(4):5-23.[5]托马斯·库恩. 对批评者的回复[M].《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18 [6]托马斯·库恩. 对批评者的回复[M].《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19 [7]周寄中. 对范式论的再思考[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1):21-28+5. [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2 [9]金吾伦. 托马斯·库恩的理论转向[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1):21-27. [10]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序言IV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