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通过养老目标基金的方式进行养老投资? 首先,在我国当前的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中,发展状况极不均衡:第一支柱占有近80%的规模,但却仅仅能够满足大家最为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即使是这些,根据测算,在2035年之后,还有可能陷入支付的困境;第二支柱是企业主导的、以企业年金方式为主的养老金模式,但惠及的人口不足3000万人,覆盖面太小。 目前,在"单位 + 个人"分担的缴费机制之下,无论是强制性的第一支柱,还是自愿性的第二支柱,都无法对全体国民提供足够的、有效的养老保障。 因此,从养老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设立与前两大支柱功能互补的第三支柱意义重大。从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点的关系来看,建立第三支柱养老金是改善家庭资产配置、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途径。 其次,第三支柱的构建目前已经开始试点。具体的方法是:由国家立法,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对未来的养老保障进行储备,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受托协议来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政府可适当提供税后优惠,由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政府承担监管和规范市场的职责。在第三支柱所使用的金融工具里,养老目标基金有望成为其中的重要选项。 再次,即便目前暂时没有养老投资个人税收递延减免的优惠存在,作为公募基金中一个全新的细分品类、并且是以FOF方向进行运作的养老目标基金,也非常值得广大投资者将其作为养老保障投资的备选,这是由公募基金的内在优势、FOF这种投资方式的内在优势等共同决定的。养老目标基金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有什么区别? 商业养老保险对投保人而言,能够做到心里更有底,适合非常厌恶风险、极度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人。商业养老保险约定了保底收益,只要保险公司不破产,就一定会给付,其中人寿保险公司不允许破产,如果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会被接管。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收益率通常都会很低。 除此之外,商业养老保险还有一些特点。 (1)对于投资者有一定的资格要求,商业养老保险对投资者有年龄限制,一般超过65周岁就不能购买此类产品。对于65以下的老年人,虽然原则上还可以办理商业养老保险,但过了50岁购买,就有很高的费率,而且保险公司会设置很多的限制条件,如超过50岁的人投保需接受严格的体检等。 (2)缴费期限很长,短的缴三五年,长的达到数十年,并且期间为强制性缴费。如果早期退保会有较大损失,一些产品甚至无法退保。 (3)信息透明度低。商业养老保险并不对外公开资金的具体投向,也没有业绩及投资信息定期公布的机制。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较为复杂,不会直接显示收益,普通投资者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借助专业人士,才能算清楚内在回报。 (4)抗通胀能力很弱,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缩水。相对而言,养老目标基金就给予了投资者很多便利 第一,适用客群广泛。养老目标基金对于投资者没有那些额外的年龄要求、健康要求等,只要是具备了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就可以选择相应的养老目标基金。 第二,信息高度透明。养老目标基金属于公募基金里一个全新的品类,完全按照公募基金的要求进行运作,其中之一就是法定的、强制性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规范的信息披露。通过这些,投资者可以充分了解管理人的情况、产品的设计情况、运作期间的业绩情况,等等。 第三,产品种类丰富。从大类上来看,养老目标基金既有目标日期型的,还有目标风险型的,并且在这两大类产品中还有很多细分,既有按照投资者未来的退休年限来区分的,也有按照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区分的。如此众多的细分品种,让投资者能够有丰富的选择空间。 第四,交易自由灵活。养老目标基金都是开放式产品,投资者可以自由认购、申购。根据此类产品的特性,养老目标基金相对更为适合定投。至于此类基金通常会有一年、三年、五年等不同的持有期限要求,一方面是从此类产品的自身特点出发;另一方面更是期望通过籍此略微带有一点点供投资者自由选择的、強制性的持有期限安排,让投资者能够通过持有来增加对于此类新产品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较好的收益。 第五,监管要求严格。为了支持养老目标基金的发展,中国证监会专门发布了多条法规,对于此类基金的投资范围、资产配置比例、基金经理资格、风险控制、运作方式、信息披露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为的就是从制度方面为养老目标基金的运作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为投资者看护好养老资金。 第六,收益预期较好。养老目标基金必须以FOF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公募基金恰恰就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标杆。以此为基础,以FOF方式运作的养老目标基金就具备了双重的优中选优、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叠加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对于风险和收益做更高一个层级的二次平滑、相对更好的流动性等优点,经过了相对较长时间的运作之后,组合的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较好的特点便会凸显出来。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养老目标基金不保本,在某些特定的市场阶段有亏损的可能。但是,长期来看,获取正收益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投资者做养老投资标的选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