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具有量体裁衣的优势——把企业型大学建成培训类的技术学院,即企业把大学内部化后,对企业职工某项技能的培训可以做到传统大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对企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粘合度高,降低了企业对新增劳动力方面的成本;当企业从内部的培训班升格为大学,会给企业的无形资产带来一定的收益,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会有一定的提升。 但是国内的企业大学似乎不仅仅满足在企业的内部发展,反而过分夸大了其对外盈利功能和投资效益。目前国内企业蜂拥而上办大学的情况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它是教育、投资、市场机制造成的后果:一些企业办大学是因为看到民间高校力量短缺、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低于市场需求,利润空间很大也想分享这块诱人的蛋糕。但是当你把办企业大学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时,你的客户就会相应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好的全科性的大学在硬件上配置要相对较高,至少需要十到几十亿的资金(如平安集团耗时三年建成的平安金融培训学院占地20万平方米斥资4.5亿)短期内获益的机会很小;更关键的是企业大学需要持续的师资力量的投入、课程的开发是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中国的企业大学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尤其是外向型),无法改变中国传统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其投资者甚至缺乏改变现存格局的"教育理想",中国式企业大学的浮躁心态是非常不利于企业和企业大学的发展的。 中国急需一批真正懂高校现代管理的人才,从教育的意义上管理企业大学,完成企业大学从内部培训到外部化的关键转化。如果外部化后的企业大学,不再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而是它的盈利项目,就应该按照经营教育的体系和方式管理它。借鉴国外企业大学的成功经验,国外早期的企业大学都是超级规模的集团式企业创办的,当企业大学趋向成熟的时候企业就逐步从管理上与之脱离了关系而只保持在股权上的联系,唯有如此企业大学才能走的更远才能名副其实。 企业大学内部化和外部化各有利弊,本人反对一些"四不像"的企业大学,即无法完成培养人才的使命又造成了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应该从一定程度上进行整合。教育部门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资金的角度上放低对民间办学力量的门槛而从管理上加强监管,使民间办学力量能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体系。(资料提供:杨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