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之恸》是一本由洁尘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禁忌之恸》精选点评: ●没有看过别的作家类似题材的书,但觉得洁尘还是不错的。让我最受教的是,还需要不断不断的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舒服吧 ●我爱其中提到的那篇王小妮的《半个我正在疼痛》最爱那篇匡匡的《沉吟至今》。 ●洁尘的书,喜欢,喜欢,还是喜欢。 ●不知是不是因为思考,艰涩而缓慢的阅读 ●从中看出自己的不足,校园文学的通病。 ●关于读书 ●有相似的感触。所以一口气看完。 ●在福州买到这本书,很贵,不打折,但是很喜欢洁尘的书,横心买了。 ●我把写作当作一条船渡过这一生。 《禁忌之恸》读后感(一):舒服 她有这样的一种本事 安静不动声色的让人倾心 没有张爱玲那样华丽残酷的语言没有三毛那样恣意的青春 却独独温柔的絮语沉淀平日的喧嚣 写的也不是什么惊天地的故事 只是最平常的读后感一类的心得体会 却使得了解的人会心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禁忌之恸》读后感(二):她的观后感,读后感 找到了些自己想读却又曾想去读的书和电影。 有些话值得想一想,挺在理。 丰富比匮乏更让人觉得不幸福。 就我们自己说来,有多少人是真正发自内心并贯穿始终的热爱并自豪自己的职业?生活在别处,职业也在别处。但职业这东西,它多多少少就像一个人的命。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认命了,认命了,心里也就踏实了,心里踏实了,行动也就踏实了。如果在这踏实的态度和行动之中,再加上点天分和运气,那就是世人常说的成功了。 成功的肥皂剧就是要脱离现实,让人做那种莫名奇妙的最够不着的美梦。 我知道这一刻永远不会再来,我甚至知道,这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可能正是因我知道吧,所以,那些最好的时光在我都走的飞快,因为我的紧张和用力,它们全都慌慌张张的跑开了。我的最好时光因此充满了遗憾和遳陋,让我事后想起追悔莫及,但就是这样,它们也是最好的时光,不,应该说,它们更是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都是被辜负的。 现在是我最好的时光,却依旧是正成为一个个遗憾,但我不曾后悔。 岁月是越过越冷的,但生活中的快乐是很多的,日子还是很值得过下去的。 《禁忌之恸》读后感(三):洁尘真另人舒服~~ 我对收获、价值的盖涵越来越广了。 比如不听课要做些什么等值,以致于不倾倒心底那架小小的天平。 我甚至能品味,哈,品味,发呆也是美好。 昨晚和早上看的洁尘《禁忌之痛》,用书所需要的温度和注意力,看书很深,很舒服。洁尘像她所推崇的文笔"少见的干净 "一样也写一手干净的文字。她的审美意趣即使有些边缘,她与边缘人物陡峭的心灵之交,她的机锋和洞事很深的见解,即便她很可能因为这些成为一个颓靡、愤世、热忠幻想的作家,一个谈话尖诮、嬉笑怒骂的评说者,一个与边缘人物假装惺惺相惜的缅怀伤感症患者。但很幸运,她仍旧清新干净,她的价值观明朗端正,散发着一股樟木的清香。她很好地生活着,囿于陋室,有美满的家庭,做我们心生羡慕的写书女子。对了,她还喜欢看碟,而且藏碟为数不小。她对这个世界的持续不竭的好奇心让她的眼睛愈益清明,笔下生泉。 今天品砸的是书中她摘录的德莱姆的一句"多少时间是浪费的?没有。多少时间是确定的?没有。如何破壳而出?脆弱"。这句话又指引了另一种生活态度,与我而言更是逃课的理直气壮的借口。 书里有一些文章在《散文》里见过。关于读书,品碟的散文合辑,令人妥帖的棉布质感的书皮,你看这本数很值得,因为它很洁尘。日臻成熟赤子之心永存的洁尘。 《禁忌之恸》读后感(四):用客观来书写主观 2005年。 我复读,我单恋,我开始订一本叫做《散文》的杂志,我喜欢两个人的文字:洁尘还有钱红莉。 顺便一提,2005年,洁尘和钱红莉在《散文》上开了一年专栏。 之后呢,洁尘一直都开着,钱红莉不见了。 那时候我或许更喜欢后者,钱红莉的文字锤炼得很精致,每每读着都有种残酷过后温暖来临的感受。而洁尘呢,总觉得她编辑腔十足,她更倾向于用无比客观的语调来讲述她主观的事情,不过或许是她所写的事物——女人书,电影——给限制了吧。 洁尘的书评影评很有读头,人写书评,要么就是如同百科全书那样讲这人怎么怎么地,这书怎么怎么布局,怎么怎么理论。要么就纯粹按读后感来写,全篇除了书名和作者名之外,再看不到专有名词,令我们这些营谷歌生存的网虫难以提炼关键字。这两者还是不读比较好。因为不管怎么说,写书评的人都有种老子读书比你多怎么地的拽样儿。可是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喜欢的自然会看的,看了以后,总会发现,写书评那家伙居然连故事梗概都说不明白! 可是洁尘很奇怪,她用客观的语气来书写主观。你被她忽悠进去了你还以为你读的是百科全书呢。 所以我每拿到《散文》总会先看看这个女子最近又看什么书了,然后记下来,找就是了。 就这么看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看了《青梅竹马》看了《夜半蜘蛛猴》看了《今生今世》。 在读她的合集《禁忌之恸》的时候,我才发现了她也是个主观的人。编辑强调在合集里面找不到了,代之的是一种坦诚和来自女性的自信,但是那份狡黠不变。在这本书前言里面,人说她丰饶温润,却不失讥诮慧黠。 虽然有堆砌辞藻的嫌疑,但它无疑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