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鲁智深做出了怎


  在《水浒传》里面,虽然人物众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却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鲁智深作为一个读者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角色,很多人对他的了解也是非常多的。而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在书中虽然说可以说是一个次要的角色,出场不多戏份也不多,但是对于鲁智深的人生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而智真长老曾经送给鲁智深几句话,这几句话在后来鲁智深的人生中都应验了,可以说也是非常神奇的,那么这四句话究竟是什么呢?智真长老又是想要借此来告诉鲁智深一个什么道理,鲁智深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智真长老说的四句话是什么
  顺利招安后,鲁智深就跟随宋江一起征伐方腊。当他俩路过五台山的时候,宋江提议跟鲁智深一起拜见智真长老。他们进去之后,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了这样4句话:"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不理解什么意思,毕竟当时在征伐的路上。而等到征伐方腊结束之后,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信,忽然悟出知真禅师给他写的四句偈言,是他在万松林活捉了夏候成,又生擒方腊,听到钱塘江潮信就该圆寂了。果然后来他死在了六和寺。
  智真长老是鲁智深生命中的贵人,他一眼就看出鲁智深的命运。比如鲁智深在五台山待过一段时间,临下山,智真长老对鲁智深又说了这样4句话:"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什么意思呢?其实主要是讲述鲁智深离开五台山以后的遭遇。
  所谓的"遇林而起",就是说鲁智深遇到林冲,却偏逢林冲被高太尉陷害,为救林冲不得不丢了大相国寺看菜园的差事,从此不得不另谋出路。
  所谓的"遇山而富",就是说他和杨志曹正打下了二龙山,又来了武松施恩张清孙二娘等人,朝廷拿他们没办法,从此他们在山上过着自由快活又富裕的生活。
  所谓的"遇州而迁",就是说三山聚义打青州以后,都放弃原来的山寨上了梁山。
  所谓的"遇江而止",就是说是遇到宋江以后,鲁智深从二龙山首领,变成了宋江手下的战将,从此了结尘缘。即将开始正式修行。
  2、鲁智深做出怎样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智真长老要暗示鲁智深离开梁山呢?原因与宋江的招安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半人半仙的得道高僧,智真长老已经预见到梁山众兄弟日后的悲惨结局。因此,他才通过偈语暗示鲁智深尽早离开。
  作为鲁智深而言,他对智真长老的这四句偈语显然是心领神会,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明知道二龙山无法打败青州慕容知府时,鲁智深宁愿与桃花山、白虎山合作,也不愿去找梁山协助的原因。因为他明白"遇江而止"值得就是宋江,因此才不愿意接受宋江的恩惠。
  不过,令鲁智深产生激烈思想斗争的关键在于,他并不像智真长老那样预知未来。尽管此时的宋江已在梁山,但梁山的大头领依然是托塔天王晁盖。在鲁智深的心中,或许此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有晁盖在,就不算是"遇江",也就没有必要"而止"了。因此,鲁智深最终还是上了梁山。
  但令鲁智深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晁盖就在曾头市中箭身亡,梁山落入宋江之手,"遇江"变成了事实。而在这个时候,鲁智深却选择了违背智真长老的偈语暗示,继续留在梁山。他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因此才有了他重返五台山时智真长老的另外四句意思截然不同的偈语。
  3、鲁智深的结局是什么
  鲁智深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大功告成后,武松、鲁智深不愿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是关西人,不知道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贼人来了,便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为何如此?去哪里去?"鲁智深说:"我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听见,吃了一惊,问道:"师父,什么是潮信响?"众僧答:"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鲁智深看了,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我四句偈言,是"逢夏而擒",我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我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我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热水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让人烧热水,让鲁智深洗浴。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哥哥,来看我。"
  宋江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宋江与卢俊义看了偈语,嗟叹不已。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忽然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众僧诵经忏悔,焚化龛子,在六和塔山后,收取骨殖,葬入塔院。
网站目录投稿: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