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底9月初,是骗子忽悠考生和家长到大学"办入学"的关键时期。 记者统计发现,七成高招诈骗案涉及"点招";只要和家长一提"点招",行骗成功率不仅提高两倍,还能多骗一倍的钱。 犯罪心理学专家表示,虽然预防高招诈骗年年讲,但年年有家长上当,根源在于"点招"屡禁不止,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数据统计1 七成高招诈骗 涉及"点招" 本报曾多次报道,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至9月中旬新生入学前,是高招诈骗案的高发期。其中8月底9月初,是骗子忽悠考生和家长到大学"办入学"的关键时期。 一些本来已经考上普通大学本科或专科的考生,由于轻信骗子,放弃了真正的求学机会,选择骗子介绍的名牌大学,最终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记者从本市各基层法院2008年以来审结的高招诈骗案中,抽取150起犯罪事实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骗子以"点招"(即利用预留的招生指标,招录特定的学生入学,有时也称内部指标)为幌子诈骗的有108起,高达72%。 ★典型案例 称教育部有"指标"骗6名考生 2006年8月,冉永波用"点招"骗了6名考生家长46万元。 陈先生表示,冉永波说他有教育部的"点招"名额,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二外、传媒大学等13所重点院校,每所院校的名额在10人左右,可以任选一个,当时我们就给孩子选了二外的英语系。之后,孩子被送到北京的一个基地培训,冉永波讲这事属教育部的机密。 其实冉永波的"点招"指标子虚乌有,所谓基地培训,也是冉永波为欺骗家长搞的一个"烟幕弹"。 2008年6月,海淀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冉永波有期徒刑13年。 数据统计2 一提"点招"诈骗胜算高两倍 因为"点招"对考生及家长有极强的诱惑力,因此也最具欺骗性。在与"点招"有关的108起犯罪事实中,涉及23名被告人,平均每人成功施骗4.7次,高出未提"点招"的其他高招诈骗案件近两倍。 "点招"诈骗 人均施骗近5次 108起"点招"案 涉及23名被告人,平均每人成功施骗4.7次 42起未涉及"点招"案件 涉及26名被告人,平均每人仅成功施骗1.6次 ★典型案例"上面有人"骗41人1100万 108起"点招"案件中,行骗次数最多的是张克文、胡国玲、周涛三人诈骗案。 "我们有上面给的指标。‘上面有人’才能拿到,只要交赞助费,孩子就能上学。"就是用这样的说辞,在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一年间,张克文等三人从41名考生家长处骗走人民币1100余万元。 2010年2月,市高院以诈骗罪终审判处张克文、胡国玲无期徒刑,周涛有期徒刑15年。 数据统计3 "点招"骗钱 多出近一倍 记者发现,打着"点招"的幌子,骗子从考生家长身上骗走的单笔金额,远远超过一般的高招诈骗案。 在108起与"点招"或"内部指标"有关案件中,骗子从每名事主身上平均骗走17万元,比未涉及"点招"的案件高出近一倍。其中,宗钢诈骗案单笔诈骗数额创下"历史纪录",达到55万元。 骗钱金额对比 涉及"点招"案: 平均骗17万元(最高一人被骗55万元) 未涉及"点招"案:平均骗9万元 ★典型案例 托人上重点 被骗55万元 2008年,深圳商人陈先生的女儿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但陈先生不知足,想通过关系把女儿转到一类本科重点大学就读。 8月中旬,他找到自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当局长的宗钢。宗钢吹嘘自己和教育部领导特别熟,可以把陈先生的女儿转到武汉大学。之后,陈先生给了宗钢50万元。8月底,陈先生又给了宗钢55万元,希望把他在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就读的侄子转为人民大学的普招本科生。 但宗钢其实是个骗子,承诺的事情根本无法办成,陈先生的女儿也被武汉工业大学除名。 2012年6月,市高院终审以诈骗罪判处宗钢有期徒刑13年。 特征分析虚构身份 "神秘高官"受青睐 在骗子眼里,有能力给考生办入学的人,"应该"身居要职。 涉及"点招"的23名被告人中,有21人虚构身份。冒充招生办主任或教育部领导的只有5人。多数骗子坚信,和"中央"搭界,职务带着某种"神秘色彩"的官员,手里应该有特殊权力,提起"点招"别人更易相信。 骗子冒充身份一览表 中央部委官员3人(中共中央办公厅某局局长等)军队领导3人 (中央军委退休领导等)能接近中央领导的干部3人(中央保健局局长助理、钓鱼台国宾馆干部等)安全系统官员3人(安全部特勤局二处处长、总参三部军官等)公安局领导2人(东城公安分局的副局长、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教育系统官员5人(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主任、教育部录检中心主任等) 被骗考生 多为"钱二代""官二代" 记者通过多名承办过"点招诈骗案"的检察官、法官了解到,被骗考生绝大多数都是"钱二代"或"官二代",他们的父母或为成功商人,或为人际资源广泛的官员,几乎没有农民或普通的城市工薪阶层。 这些商人或官员都深信"关系",认为"有钱好办事",通过熟人朋友四处打听"能人",最终辗转找到骗子,主动求对方帮忙。被骗考生家长中,竟然还包括一位检察系统的干部。 对于这些家长来说,钱不重要,孩子的前途才是第一位的。有的考生家长发现上当后,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到英国等国家留学,将孩子安顿好后才转而向骗子讨说法。 延伸采访 案件频发 在于"不良社会基础" 针对"点招诈骗案",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表示,案件频发,在于它有"社会基础"。 "社会上肯定出现过利用‘点招’等途径上大学的成功个案。这种现象多了,就有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基础’。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家长认为,如果我花钱托关系,也能行。"李玫瑾说。 李玫瑾告诉记者,正是这种"社会基础",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利用"点招"个案作为自己行骗的"理论支持"、"事实支持"。也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基础"的存在,考生家长才会对骗子的话深信不疑。 "点招"现象 教育部屡禁不止 2004年以来,教育部多次禁止高校"点招"。但多年来,"点招"现象屡禁不止。 据媒体报道,2003年至2007年,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原监察处副处长谭博文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279万元,帮助71名考生通过"点招"的方式进行多所高校就读。 2006年,东北某高校部分教职工,集体要求学校大幅度降分照顾他们的子女上学;湖北某高校,大专生只要交够钱,就能被转入本科班。 同时,记者从本市政法机关了解到,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公安大学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均出现过高校教师因招生受贿被判刑的案例。 南京校长 发公开信揭黑幕 无锡某高校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招生人员表示,高校"点招",指考生分别达到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的省控线,但未达到相应批次的高校录取线,而由高校一般在投档线下10分以内,采取降分"特招"。这类招生,各高校一般会控制在计划招生的5%以内。 该人透露,这些指标一般是为省、市部分领导子女预留的指标,但他们不可能每年都有子女高考,所以部分指标就流向市场。"关键还是在于关系,在于钱"。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几所高校的老师,但无人愿意接受采访。 日前,南京某高校的一位副校长发表公开信,痛斥"点招"现象—— 点招已经将高考变成钱、权的跑马场。设置点招原本是维护高校招生自主权,但已蜕变为招生"病毒"。 南京某高校仅2011年所得的"点招费"便超过5000万。一位徐州籍的考生家长徘徊于我所在的学院校园,想申请一个点招指标,据称我校的点招指标报价已涨至50万。 什么人能够点招,除了少数教职工子女、艺术和体育特长生外,大多数恐怕就不能公开了。点招要收费,有的学校点招价格搞双轨制或多轨制,谁又能保证点招不被加价倒卖?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时出现招生骗案,骗者行骗无不打"点招"的旗号,而考生和家长对点招确信无疑,才糊里糊涂地上当。如果消灭了点招,骗子拿什么行骗? 点招也直接导致教育不公平,公众信任度从点招开始下降。 点招,该休矣——这是源自社会大众强烈而一致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