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们都已经非常了解了。不过这其实只是一个后世的传说,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后是秦始皇在人们的心中的形象是非常残暴的,所以也不乏有人会把这个传说当作是真实的历史。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孟姜女在哭倒了长城之后,这个故事基本上也就结束了,如果是真的,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对孟姜女做出惩罚呢? 1.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一代代地在民间广泛传播。这个神话传说在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最初记载的是杞梁的妻子(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痛失丈夫时仍能以礼处事。直到西汉末年,刘向在《列女传》中给这个故事添了几笔,于是故事中有了哭崩长城的情节。 后来又经过隋唐时期的加工,把崩长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就有了现代版本的《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秦始皇抓去修建长城,孟姜女独守空房整整一年,依旧没有盼来丈夫的身影。于是她连夜赶制冬衣,打包行装,辞别高堂,独自一人踏上了寻夫之路。她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在一个小村庄遇到了和丈夫一起修长城的民工,但她等来的只是丈夫已经累死的噩耗。 她一时间难以接受,猛然嚎啕大哭,眼泪哗啦啦直掉,只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这时长城突然"嘣"地一声倒塌了,露出了许多白骨。孟姜女在一堆白骨中辨认出了自己丈夫的尸骨,于是守在丈夫尸骨旁边,哭得死去活来。 话说此时秦始皇正巡查长城修建进度,碰巧听说了有一女子哭倒城墙,瞬间火冒三丈,带着人马往这边赶。可是最终秦始皇却没有严惩孟姜女,这又是为何?原来,一切的缘由都逃不过"见色起意"四字。 2.传说故事秦始皇是如何对待孟姜女的 当秦始皇气势汹汹打算亲自来处置孟姜女之时,猛然发现孟姜女年轻貌美,于是打算霸占孟姜女。可是秦始皇刚刚害死了人家新婚燕尔的丈夫,又想强娶人家,哪里来的这等好事?孟姜女自然不同意,宁死不从。于是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便要秦始皇答应自己三件事,若答应了就嫁给他。秦始皇答应了。 这三件事便是:其一,为丈夫修坟立墓;其二,为自己丈夫披麻戴孝;其三,陪着孟姜女逛三日大海。秦始皇在美色当前,头脑一热便答应了。前两件事做完之后,孟姜女带着秦始皇去游海,结果只听"扑通"一声,孟姜女跳海了,又见大海突然掀起狂风巨浪,直逼秦始皇,最终秦始皇只能狼狈逃脱。 此时才知道,孟姜女是为了给自己丈夫和那些枉死的冤魂报仇呢!而那日海里的巨浪是海里的龙王和龙女同情孟姜女,见她寻死便将她接到龙宫中,并令手下掀起狂风巨浪,以此惩罚秦始皇。这孟姜女,也不是凡人,她是在一个生长在孟家和姜家的巨瓜中发现的女娃娃,因此名叫"孟姜女"。 与丈夫的相遇也是源于她搭救了被官兵追赶的范喜良,因此喜结良缘。孟姜女聪明伶俐,范喜良面目俊秀,父母一合计,俩人便喜结良缘。只是这热乎日子才过了三天,范喜良还是被官兵追去修建长城了。喜事变白事,令人哀叹不已。 秦始皇因自己一己私利害了世间多少人家的好儿郎,却也因为自己沉迷美色,在百官面前为一介小民披麻戴孝被人耻笑,甚至于差点失去性命。 这个故事尚且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比如孟姜女一介神女能哭倒长城却对秦始皇一个凡人无能为力,而秦始皇能为了美人答应她为范喜良披麻戴孝这样无理的要求。 在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历代百姓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认知和情感,显然大家对于让秦始皇"吃瘪"的事情都是非常喜闻乐见的。这其中是否夹杂着历朝历代的平民百姓对自己当朝君主的怨气,就不得而知了。 3.孟姜女故事的真实性 一说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 一说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 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后演化为喜良)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