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摆脱情绪主导是有效行动的第一步


  01、空抱怨,是最无济于事的行为
  在银行上班的一位好友,上周与我险些吵起来。
  她换了岗位后还没适应,三不五时发微信说"业绩KPI完成不了怎么办啊?"、"塑料同事个个勾心斗角"、"制度实在太不合理了。"
  有一天半夜,她又突然开始说40多岁的女领导如何吹毛求疵,绝对是在欺压她。
  我零星插句话,被她连语音带文字的消息瞬间刷飞。
  好不容易找到个间隙,我提了几个建议,她还没听完就以"你不知道"or"肯定没用"全盘否定,然后继续开启吐槽模式。
  我当下就炸毛了:
  "你叨叨个半天然后呢?你要不想办法解决,要不就接受现状,其他都是废话!"
  背业绩不是大家都一样?
  领导要求多,你有和她沟通过吗?
  看同事不顺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整天瞅他们干嘛?
  好友嘀咕了句,哪有你想得那么简单。悻悻结束。
  我越来越发现,"三思而行"经常被操作成两截。太多人沉浸在形形色色的假想问题中,再牵扯出无尽的情绪,有"三思",却打死不"行"。
  它就像令人上瘾的慢性毒药,让你陷入一个怪圈中。
  OK,心情不好抱怨几句可以理解,但如果始终没去做些什么扭转局面,任你抱怨到天荒地老都没用。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最大的危险是无所行动"。你本来只是站在悬崖边,被滋生出的情绪缠得迈不出腿,直至把你拖入深渊。
  02、有种误解,叫"我觉得"
  其实,我也曾频繁掉入"想得多做得少"的坑。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
  工作前两年,我有一个不错的内部转岗机会,但同时另外一家公司伸出橄榄枝。而我顾虑重重,一会担心能力不匹配,一会担心上班环境,一会又考虑职业规划。
  此后几天轮番问周围的人,我以为这叫"慎重",结果带我的女主管说:
  "你再这么纠结下去估计也没用,不如把优势劣势、得失利弊一一列出分析。做1件实质性的事情,都比你脑袋里想10件有用。"
  我这才回过神来。
  对啊!实际上,我问的问题与前几天的一模一样,反而由于听了太多"建议",犹豫值飙升,一扭头,发现依然呆在原地。
  内心戏太多,各种拧巴,是种严重内耗。
  同样,猜测别人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职场上,这把剑往往能轻易划伤彼此。
  认识的一位同行朋友Tom,发现晋升名单上没有自己名字时,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因为,直属上司曾许诺帮他争取名额。
  当天下午,Tom就请事假回家。后面开例会,他一言不发,并且在工作群说些莫名其妙的丧气话。
  "劝你们看开些,老板说的怎么可能是真的?"
  "X总最厉害的,应该是演技吧。"
  "上班别那么努力,反正工资永远不会涨,别问我咋知道的。"
  后来还是上司主动找Tom聊。原来那次竞岗由总部评比,Tom有一项评分相对低,暂时不符合要求,但只要年末业绩达到就可直接晋升。
  挺简单的事,被主观臆想折腾得乌烟瘴气。
  美剧《纸牌屋》有2句经典台词:
  1、凭感情做的决定不叫决定,叫直觉。
  2、我不要假设,我要最终答案。
  顾虑和假想,并不值钱。现实不会因为你担心这个、猜测那个而停止运转。
  03、动口与动手,差之千里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年轻时候最应该注意的事情是什么?
  最高赞回答是——"由于害怕而什么都没有做。"
  我们经常看到以下问题:
  -钱不够花,总觉得自己穷怎么办?
  -上班好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ABCD选项,选哪个最好?
  那么,请从"做些什么"入手。
  比如针对"上班好迷茫"。你可以把期望的行业、薪资等等细化出来,再看自己能否满足,接着去招聘网上看通用要求;
  比如针对钱不够花。是赚太少还是花太多?去分析有哪些开源的方法,以及账单里哪些支出是没必要的。
  最糟糕的,就是摇摆不定啥都没做。
  有个思维习惯叫"可得性偏差"。翻译成白话大致是,你觉得"我已经考虑过了呀,但以为行不通",于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结局。
  过分放大了"想"的疗效。
  动口与动手,这本质是两种态度,一是被动,二是主动。
  被动者,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等"。叫得再大声、哗啦啦列出108种理由,都不是实质上的行动,只能原地蹲等。
  主动者,做成功了得到happy ending;做失败了,得到经验教训。
  怎么滴都能离目标更近些吧?
  最强大的敌人,多是想象力塑造出来的。
  04、摆脱情绪主导,是有效行动的第一步
  契诃夫的小说《公务员之死》,讲了个挺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位公务员看歌剧时打了个喷嚏,喷在坐在前面的将军脑袋上。他吓得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弄得那位将军从毫不在意到真的大发雷霆。
  小公务员受到呵斥后,更加提心吊胆,终于把自己吓死了。
  由于对达官贵人过于恐惧,这位可怜的公务员放大了别人的反应,靠臆想判断,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这就像有人看体检报告或医学病例,看着看着发现,纳尼!自己符合好多绝症的迹象,此后辗转反侧连觉都睡不好。
  被情绪冲击得理智脱线。
  那位小公务员,道歉后得到将军谅解,开心回家,不就继续吃嘛嘛香?对身体不放心,去医院好好做个检查,不就足以打消疑虑?
  作为一枚急性子,我常常在发现现状不及预期时显得格外焦躁,事后又懊恼不已。
  之后,内心的理性小人与情绪小人达成一个和解方法:
  允许适当情绪化,但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并且最后一定要有实质性的行动作为结束。
  就像拿到一个deadline要求得匪夷所思的任务,尽管内心狂骂老板,但手上还得赶紧列出计划,做好安排,顺便试试能否找老板讨价还价……
  不然岂不是坐以待毙?
  这年头流行讨论思维,久而久之,让人把"想"字高亮加粗,而把行动认为是辅助品。
  关于这点,我很认同罗振宇说的这段话:
  "在应试教育中,思考力当然比行动力重要。但是在大多数实践工作中,行动力都比思考力重要。
  为啥?
  1.思考力是可以"借"来的。雇人、求人、激发人,都可以拿到他人的思考。
  2.行动力则只属于你自己。你不开始行动,你的世界就是寸步不移。
  3.不开始行动,你其实压根就不知道要思考什么。"
  说到底,
  只有想法而未付诸实现,再绚丽的蓝图也是镜花水月。
  只剩情绪而没解决问题,你只会被困于一堆乱麻之中。
  想得多做得少,这病啊,得治。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你的世界只不过多了黄粱一梦而已。
网站目录投稿: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