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传志学习个人品牌"三天"建设法柳传志,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教父",中国企业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个人品牌成功,已经不仅仅体现于无形资产了,而是可以转化为真金白银: 2009年2月,联想集团在连续亏损11个季度后宣布"柳传志复出担任董事长",第二天,联想的股票大涨11%。按照当时的市值计算,联想的股票市值增加了33亿港元。我们几乎可以说,"柳传志",这个个人品牌,价值33亿港元! "柳传志"个人品牌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我将其称为——个人品牌三"天"建设法。 第一"天":恪尽天职 企业家作为企业领导人,天然担负着企业发展的职责。要想建设企业家个人品牌,他负责的企业业绩必须绝对出类拔萃、令人信服,否则,无论如何建设个人品牌,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天职方面,柳传志的业绩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他先是带领着联想从中科院的一间小平房中起步,发展成为中国IT行业的领袖企业; 接着,他成功地培养出了杨元庆和郭为两个接班人,并将联想一分为二,避免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悲剧。 然后,他导演了鲸吞IBM PC业务的联想国际化大戏,并交班给继任者。他自己在投资界小试牛刀,随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家,带领着联想投资、弘毅投资完成了多项出色的投资,还顺手打造了融科置地这个地产行业新秀。 所有这一切,为柳传志的个人品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天":释放天性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业绩做基础后,柳传志开始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极具个性化的、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这些言论,都具有一个共性——质朴。 比如,他用"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来阐释企业发展战略,用"搭班子,带队伍,定战略"来阐释企业管理战略,还有"不怕跟在外企后面吃土"的比喻,都透着柳传志这位本土企业家的质朴。 这些个性语言,使得柳传志的形象迥异于那些满嘴洋词的海归企业家,让国人大呼过瘾。而且,这种"化繁为简"的管理之道,也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站在高位还能回归"质朴",就是柳传志久经历练得来的"天性",或说管理秉性,这个标签让他有效区隔于其他"竞争对手"。如果企业家仅仅业绩出众,却没有突出的管理秉性,就会流于平庸,公众只会记住他对企业做的贡献,却无法将其作为独立个体看待。 第三"天":彰显天良 有了良好的业绩支撑,还有鲜明的管理秉性,这样的企业家,个人品牌建设是否成功了呢? 答案是否。 完成了上面两层"天",他(她)最多拥有一个知名度、认知度较高的个人品牌,但是有可能会褒贬不一,会有争议,不会成为"万众景仰"的领袖级个人品牌。这是因为没有完成第三重天——彰显天良。 所谓"天良",指的是:企业家必须能创造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并成功代言之。 柳传志之所以能跨出IT业成为整个中国企业界的"教父",天职和天性都是基础,最重要的是他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产业报国、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好顺应了改革开放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于是成为了一代知识型企业家的代言人。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同期的企业家中找到其他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但是他们和柳传志的"天职""天性"相比,存在不足。因此,柳传志成为了中国企业界最有价值的个人品牌,也就不奇怪了。 如何挑战其他品牌?何谓挑战者品牌? 挑战者品牌是那些处于市场第二阵营和第三阵营的品牌,他们目前并没有强大的营销资源:没有革命性的产品,没有领先的技术,没有强大的推广预算,甚至没有高超的营销技巧。但他们对这个行业非常理解,熟悉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更为重要一点,他们非常了解这个行业的领导者。虽然自己目前的力量与他们远大的目标之间差距甚大,但是他们并不畏惧这一点,他们充满斗志,充满**,满怀梦想…… 历史上曾有一些非常伟大的挑战者品牌。它们成功挑战领导者,成为市场上瞩目的新星,接下来,它们要么一直保持着挑战者品牌的姿态,轻巧地收获市场并将领导者的领域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或者,它们扶摇之上,成为市场新的领导者品牌。 比如在手机市场,起先领导者品牌是摩托罗拉,但是诺基亚抓住了模拟转数字的机会,成功挑战摩托罗拉,通过持续的杰出营销,晋升为市场的领导者。 三星在全球市场以诺基亚作为挑战对象,制定了相应的竞争策略,是新一代的挑战者品牌。3G时代来临,三星的攻势咄咄逼人。 Iphone将传统手机厂商作为挑战对象,号称要重新定义手机。通过界面和应用设计,Iphone占据了一个高端的高价值市场。 中国的手机厂商习惯了价格策略,被国际品牌压制在一个低端的大众市场。由于实力、观念、方法等原因,一直未能成功运用挑战者品牌策略,来成功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 挑战者品牌的品牌主张要鲜明夺目 挑战者品牌往往不一定拥有具有革命性的技术或产品,但它不能缺乏旗帜鲜明的品牌主张,由于品牌主张并不依靠产品本身的领先性,边缘差异化的产品设计,或者重建一种对产品的评价标准,不同于行业领导者的看法,都能成为挑战者品牌的品牌主张。美体小铺的品牌主张提炼得非常突出:我们相信天然是唯一能够通往美丽的路径。这样的品牌主张非常有力量,不管你是否认同,总之它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最重要的,你可以用它来凝聚一批人。在IBM还是电脑市场领导者的时候,苹果的品牌主张也非常具有挑战性:非同凡想。 中国的企业总是缺少了这种锐气和勇气,可能跟我们的文化有关,骨子里都是想着做人要低调,强打出头鸟,李宁,应该是做得不错的品牌了,但是口号主张很安于成为一个跟随者:一切皆有可能,跟阿迪达斯"没有不可能"比较起来,不旦雷同,而且少了很多力度。再看一个后进品牌安踏,品牌主张是"永不止步",就精神很多。 挑战者品牌需要经常挑起事端:发动议题宣传 有很多处于挑战者位置的品牌,在营销的很多层面都制订了非常好的挑战策略,比如价格,渠道政策,但是,一涉及到品牌宣传层面,就变成了跟随策略,照搬领导者品牌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结果是广告做得越多,领导者品牌获益越多,市场份额越大。 通常来说,挑战者品牌的营销资源相对有限,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不断地"挑起事端"是不错的传播策略。针对领导者所教导的市场,找准突破口,制造议题,发动进攻。爱国者最近就在就USB专利事件起诉惠普等领导品牌,先不管其背后的事实如何,就这种公开叫板的行为,已经非常具有挑战者的气质了,这样的议题发动起来,爱国者是稳赚不赔。 很经典的发动议题宣传的例子是美体小铺,由于美体小铺走的是自然美容的差异化路子,要挑战主流的化学品化妆品,所以它发动的议题就是环保,它的CEO扮演了一个环保主义份子的角色,除了环保议题,美体小铺还会紧跟社会热点,发动**的议题。这些议题宣传,收获了以小搏大的宣传效果。 挑战者品牌要伺机对领导者发动攻击 挑战者品牌的策略通常是紧盯领导者品牌:领导者品牌在如何塑造品牌,发动什么广告战役,准备推出什么新产品,如何促销……,最重要的,领导者会有什么失误,会留下什么破绽。 通常来说,领导者品牌要保持市场地位,会持续不断地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研究技术的发展,挑战者品牌紧跟其后,理解其策略意图,然后比领导者更快地做出反映。 挑战者品牌必须时常保持警惕,确保能够抓住机会,反制市场,一击而中。 最近丰田**露出"安全门"问题,本田就迅速作出反应,在中国市场,本田启动了一轮以"见证品质"为主题的推广,用车主作见证,用德国消费者作证言,抓住对手在"安全质量"方面漏洞,展开进攻。 最近十年的手机市场,就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领导者与挑战者之间博弈。 在模拟转数字时代,摩托罗拉是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品牌,是它担负了教育市场的重任,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以及领导者通常拥有惯性,摩托罗拉忽视了市场的变化:数字化技术令手机可以变得更加轻便和小巧,也更加易用。挑战者诺基亚抓住了这个机会,针对摩托罗拉的迟钝反应,推出了轻便易用的手机,打出了"人性化科技"的口号,向摩托罗拉发动猛烈的进攻。诺基亚成功夺取了市场,超越了摩托罗拉,并将领先优势一直保持到今天。 在多媒体时代,一个新的挑战者又诞生了,它就是三星。十年前,三星在一片价格战的红海中难以为继,后来痛定思痛,聚焦优势,力攻中高端手机市场,用"不断创新的款式和功能设计"形成差异化,挑战诺基亚,三星的时尚感,在手机作为个人身份标签的时代,发挥了很好的驱动作用。这帮助三星手机在全球快速扩展。 挑战者品牌需要保持完全有别于领导者的品牌形象 领导者品牌必须时时保持领导者的姿态,这样才会赢得消费者的追随。领导者通常是正统的、拥有掌控力的、一本正经的,这是领导者在品牌层面的优势,但恰恰也是挑战者可以进攻的地方。消费者市场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一部分消费者认同领导者强有力的主流印象,也有一部分消费者不喜欢这一点,他们甚至不喜欢拥有跟别人一样的品牌、一样的产品、一样的外观和使用方法。 一个挑战者品牌要成功,需要保持迥异于领导者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和个性是讨好消费者的强有力的武器。最著名的例子是哈雷摩托,它的坏男孩的形象、酷爱自由、放荡不羁的个性,也本田和川崎,以致后来的很多摩托品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轰隆隆的发动机吼声,皮衣皮裤,前卫的造型,无不在宣扬一种挑战者的态度。哈雷成功了,成为全球最受追捧的摩托车品牌。 维珍航空也是一个个性特色非常鲜明的品牌。相对于英国航空的主流和一本正经,维珍航空显得非同一般,它的CEO布兰森,可谓语不惊人不罢休。他不仅在各种场合不余力地为自己的品牌作宣传,甚至为其它的品牌代言,增强自己的曝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