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百草又称"斗草",是深受古代妇女和儿童所喜爱的一种游乐活动。这项活动大约始于南朝。南朝梁宗像《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这就是说,端午节人们外出野游,顺便进行斗百草的游戏。这种活动恐怕是古人采药之风的衍生,据《桐庐县志》载:"五月五日医家咸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门也。"人们人夏为防病,五月五这天倾门而出,到山野采草药,一些妇女儿童相随而去,遍采花草以供挑选。于是非药材的花草便供游人欣赏,久而久之,产生了斗草之戏。 斗草之戏不仅盛行于民间,到了唐宋也深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全唐诗》中载有不少这方面的诗作,兹拈举三例: "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 "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 "抚尘履斗草,尽日乐撼撼。" 这些诗句说明唐代大人小孩都以斗草为乐。这一风气甚至侵淫到了宫廷,公主也对斗草发生了兴趣。清韦绚《嘉话录》 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晋谢灵运须美,临刑,因施为南海抵渔寺维摩褚像须。寺人宝惜,初不亏损。中宗朝,乐安公主五日斗草,欲广其物色,令聪骑取之。又恐为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今遂无。" 须,是草名,又名蔓普,叶极细。诗人谢灵运临死前把这种草赠佛寺作维摩请胡须。公主为斗草胜人一筹,独家占有,竟把菩萨胡须全部剪掉,不让别人得到,足见好胜心之强! 斗草的方法,从小说的描写和绘画来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斗草梗的韧性。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画了一幅《群婴斗草图》,画面上有一群男孩在湖石花丛间玩耍,他们两人一组,持草相对,每人两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草茎相交,对拉欲使其断,断者为输。另一种是比谁能对得上花草的名儿,换句话说,比谁的花草知识丰富,口齿伶俐。(红楼梦)里有一段描写的便是这种斗草方式。 "外面小螺和香菱、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满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里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予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 ‘我有星星革’,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辛》的牡丹红,’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批把果。’豆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葱。’豆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葱!’香菱道:‘一个剪儿一个花儿叫做兰,一个剪儿几个花叫做葱,上下结花的叫兄弟葱,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葱。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夫妻葱?’豆官没得说了。" 香菱等丫环玩的斗草,是对花草之名。要想能对得上,必须要多采些花草,并且知道各种花草的名字。而且在斗的时候,还要看心眼灵不灵,能不能现场发挥。有人出个"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心眼儿灵,便随口对了个"夫妻慈"。虽然花草中没有此名,但香菱却能解释得合情合理,使对方哑口无言。在这局斗草中,香菱是东家。这种斗法,更多的要看参赛者的文学知识和辩才,所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从古代诗词中可以发现,斗草最受少女的欢迎。北宋晏殊有一首《破阵子》,其词下片,写了斗草少女的表现: "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森,笑从双脸生。" "采香"便是采集花草。同伴相遇,开始斗草。赢家"笑从双脸生",可见欢乐发自心中。这首词表现少女十分重视输赢,莫非斗草会预兆未来的命运? 元代斗草之戏不亚于唐宋,据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份一书所记:"北城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日踏青斗草。"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官员也加人了斗草的行列。那么斗草已成为全民的娱乐活动。元曲中,这方面的描写很多,如: "去年时没人将我构管收拾,打秋千,闲斗草,直到个昏天黑地。" "嫂嫂待将咱病审。我无语似害麻。是前日打秋千斗草处无构禁,脱衣时敢被风侵。" "若那澳西施戏抓,九龙池玉环斗草,凤凤台秦女吹萧。" 仅从这几例中见,女子"打秋千斗草"可以到"昏天黑地""无拘禁",足说明热爱得近于疯狂了。这一风俗也影响到了宫中,宋代欧阳修(夫人阁端午帖子词》二首写道: "鸣稠惊早夏,斗草及良辰。共荐菩蒲酒,君王寿万春。" "黄金仙杏粉,赤玉海榴房。共斗今朝胜,盈枪百草香。" 诗中写了具体斗草的场面,女子们采集来许多好看的花花草草,用衣襟兜着,染得一身芳香,更加令人喜爱。由此可见,端午也是女子们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