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初中体育的教学问题及措施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青少年骨骼的发展跟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的问题是全人类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而健康则又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师应对学校资源加以运用,使得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
  "生命在于运动"。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自身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学习状态。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怎么能够在以后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我超越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初中体育教学往往出现某方面的教学漏洞,导致学生不正确了解体育,甚至排斥一切体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开发新教学资源,创造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们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兴趣,增强自身体质,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以下是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的发现和研究:
  一、改变学生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生命开玩笑。"可见健康对我们是无比重要,这比学业都更为受到重视。目前许多学校主张"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这同时成为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会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绝大部分初中生认为,体育的作用不大,初中应该以学习为主,花费时间去进行体育项目,实在有违"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在初中学习当中,体育可有可无。这种想法在初中生当中并不少见,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也屈指可数,初中生单方面认为他们现在处于强壮的时期,刚好是身体机能运行高峰时段,体育锻炼并不如学习重要。这是体育教学出现的一大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强调教师对体育活动加以字面上的解释,学生了解活动方式,以及运用方法即可完成对体育的学习。而新教育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不仅要求对运动项目进行解释和演练,学生也应参与其中,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为学生做出示范动作,学生模仿练习,并在课堂上对有关内容提问,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动作及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二、转化教学模式
  初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忙于学习,接触体育锻炼时间十分有限,并且体育项目种类居多,而相对教学时间缺少,因此容易使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疏忽教学重点,最终出现教学内容存在偏差的情况。关于这一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绝对熟悉,在課堂上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变化。若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表现积极,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展示体育运动技巧,加强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举行一个班级运动会,学生分成各个小组,由小组各个成员分配工作,共同完成教师给予的各项体育项目。比赛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体育活动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若出现学生状态不佳,学生排斥体育项目的新知识学习,那么教师可在教学时适当改变一下有关体育的内容,为学生们讲解运动项目的来源,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们从故事中学习体育知识,更加深入地发现运动之美;组织学生玩一些体育游戏,这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好奇心,转移他们在课堂知识教学上丢失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游戏当中。
  三、注重"以人为本"
  有效体育课堂拥有学生兴趣和教师教学能力还是美中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主张培养学生个性化,实现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利用自身优势在活动中突破自己,超越自我。教师可扭转师生课堂上角色的扮演,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要学习的技能,并把教学任务交给对此技能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擅长的一面。角色扮演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们表现,对于上课积极,态度良好的同学给予相应表扬,并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而对于自信心不够,不善于发现自身优点,害怕展示的同学,教师应及时发现处理,对该同学进行适当鼓励,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必要性。
  四、结语
  初中学生在学海中探索知识时,应经常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身体质,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所在,并在教学同时引导学生明白学习不只注重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健康状态下收获快乐的道理,学习时也应做到劳逸结合,不可盲目学习,否则只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2] 张琴,刘武,方新普.我国体育利益冲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02).
  [3] 高升,周学荣,陆在春.我国竞技体育纠纷仲裁机制缺陷与司法审查的介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网站目录投稿: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