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道德经》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认为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时候,这就变成丑恶的了;都认为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时候,这就是不再善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天下的人都认为某一样事物是美的,都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的时候,丑恶就产生了。 历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女性的苗条本来是美的,但因为楚王喜欢,宫女们害怕体胖失宠,于是纷纷恶性节食,因此香消玉殒,本来美好的事情变成了丑恶的事情。天下大美不是人人都去追求一种美,而是各种各样的美都有人欣赏,这样世界才能实现动态平衡。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是什么样的时候,善良就隐匿不见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善良只能发自内心,出于良知,却不能定义。把善良标准化、模式化的结果不但无助于道德教化,反而容易滋长打着善良旗号沽名钓誉的现象。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一旦人人都知道助人为乐是善、施舍财物是善,善往往就会变成了有目的的衡量、计划和行动,那么善也就失去了善的意义,反而助长了邪念的滋生。 这里我要提一下自然,我对自然的理解有三个层面,第一层叫"放任自然",实际上很多人讲的顺其自然实际是放任自然,这是很糟糕的事情,第二层才是"顺其自然",其核心在"其"上,指的是天也,指的是本心。第三层是"道法自然",什么叫道法自然?就是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已经进入的道层面,心在道中,步步为道,这是自然的最高的境界。 实际上《道德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政治学问,也不是兵法书,首先它是一部先天的道家经典,第二它在运用上面涵盖了各个方面,"明体"方能"达用",学以致用的前提是要明体,"知其白,守其黑","白"就是体,要明体,如果不能知其白,何以能够守其黑? 最后,我要用道家丹经里面有一句话来结束《道德经》的讲述,"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宝山空手回",就是说人生一世如果不去悟道、明道、修道,这一生就算白来了,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下期"阳明悟行学宫"将继续与您分享"从墨子看理想人文情怀"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