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初恋也放荡第六章省艺落榜回校


  3、省艺落榜回校
  1980年开始,每年5月,我所在的北方省份各高中必须在高考前进行一次预选考试,按计划招生数的三至五倍,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统一高考。
  未达到预考分数线的考生将"无缘"高考,提前"出局",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当年7月7日、8日、9日三天的正考即高考。不计其数的学生读了12年书被预考斩于马下,连高考试场也没有资格进入就回农村务农(农村户口的)或者回家待业、分配(城市户口的)。
  从省城返校,高三各班包括两个属于淘汰的慢班,都进入高考前的会考复习中,如同进入没有硝烟的战时状态,呈现出大战前一触即发的寂静。
  我所在的高三慢班(四)也不可思议地不再喧嚣,似乎也感受到了高考前的压力,不再想无故生非扰乱他人,担当罪名。即使学习不上进的学生,也在这种气氛中作最后的拼搏。
  对于我从省城报考省艺考试归来,高三慢班(四)班没有一个人大惊小怪,如同高三慢班(四)班里没有我这个人一样,没有人过问我的应试成绩如何,甚至我的生死悲欢。
  那些城市同学依旧懒散,只是在混时间应付会考,他们会考后不必参加高考,只待学校发毕业证,回家等待分配工作。听他们的闲谈中,他们家里很多已经各施神通动用关系,已经联系好了诸如银行、公安局、保险公司等较好的工作单位。最不济的,也是待业青年,一有机会就可以顶替父母进入单位上班的。
  相比之下,大部分努力的只是农村学生。那时的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生,成为所有有志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必过的关口。现在的学生恐怕没有人能理解那时学生心情,那时农村学生似乎除了大学,就别无生路。
  预考之前,班主任杨凯老师及各任课老师们总会利用各种时机反复教育学生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条条道路通罗马",试图减轻学生的压力,营造轻装上阵的气氛。
  班里的前几名尖子生特别是农村出生的谁不想考上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农转非梦想?学校明令十点统一熄灯回宿舍,但他们就自购蜡烛,在教室继续攻读,通宵达旦、毫无疲倦的样子。学校也不好驱赶,听之任之,甚至变相鼓励这种学习势头。
  作为华山高中著名的另类学生,我孤注一掷报考省艺编导系编剧专业,以为可以凭借专业课考试避开应试教育的会考,闯出一条绝处逢生的捷径。但是没有想到,我空有狂妄的豪情,自诩讨厌机械的背诵,却连最起码的文学理论等基础知识也匮乏,出师不利,报考省艺落榜已成定局。
  我的文化课荒疏太久,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补救。何况我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自诩过目不忘的才能远我而去,甚至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好长时间默记不住。我依靠文化课报考大学或者高中中专,毫无生机可能。
  对于高考,我别无它法,只有听天由命地等待它的快点来临。时间的早晚已经毫无意义,结局注定是一样的,没有可盼望的奇迹发生。
  那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就如待屠宰的牲畜,恨不能一刀了结,结束绵延无期的痛苦。
  10天后,王华龙收到了某美术学院的专业合格通知书。他拿着通知书,乐颠颠地准备去天水县教育局备案,参加专门的美术类考试的文化课考试。
  我心沉如水,沮丧难受。作为美术专业考生,成冰雪、王国维都忿忿不平。他们两个一向自认比王华龙的美术天赋高,却落榜,不禁咒骂招考老师的眼光。
  联想到王华龙炫耀的背景关系,我对前途充满难言的悲观。自古以来,均以成败论英雄,我孤注一掷报考省艺,以为是绝处逢生的捷径,却不想空有豪情壮志,落榜早已是出师不利的不可更改定局。如果想临时抱佛脚突击文化课,想考上大学或者高中中专直接没戏。
  于是,我每天逃学躲避在宿舍蒙头睡觉,也不做值日打饭,任由他们在背后咒骂我。
  有时,张毅刚回到宿舍,给我送来预定的馒头,其他很少人来过问。
  "秦鹏,振作一下,努力学习文化课,或许能考上中专呢。不要自暴自弃。"张毅刚鼓励我。
  我苦笑不语。张毅刚也深知完全自己出自客气话,往往和我闲聊几句后,就回到教室复习文化课。
  其实,我躺在床上,毫无睡意,每天只是呆呆地仰望天花板胡思乱想,心乱如麻,似乎身体的器官正在逐渐衰竭。
  后来我自己总结认为,高考其实是中国极其少有的最公平竞争机制, 不论贵贱贫富均可最平等进入这个相对潜规则少的竞技平台,胜利者就可有机会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
  如果没有高考,张毅刚就不会跳离农门,离开天水县,在北京安家落户,成为外企的技术高管。贾斌宏不会在省城平步青云,在省公安局担任某局副局长。成冰雪、王国维不会在第二年复读后,一起考入省城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事业各所作为
  那个时代的高等教育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大学生是引以为豪的天之乔子,在国家"统招统分"的培养政策下,学生进了大学校门便可享受公费教育,甚至连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也由国家"包办"。2000年以后,大学不断扩招已经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除了211、985大学,大学生不是再天之骄子了。
  在省艺考试的两天,是我人生无法忘记的记忆。多少年后,我在自费订阅的《齐鲁晚报》等报刊上看到关于艺术报考热的文章,心中涌起难言言表的情绪。每单春节过会,来自全国各地数万名艺术考生涌现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排起长龙报名参加艺术专业课考试。各高校不得不动用警察维持秩序,警戒线拉了一道又一道。这些考生面对的将是数万人竞争几百个招生名额的严峻比例,其中绝大部分人注定与这些高校无缘。
  在艺术报考热中,确有部分考生是在圆自己的艺术奋斗梦,但很多考生和我一样只看到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录取成绩低,就把报考艺术类专业当作了高考捷径,其中尤其以艺术招生报考"大户"—美术类专业为最。为了提高"命中率",很多美术类考生专业课报考遍地撒网,甚至同时报考几十所高校,考试有如赶场,并为此支出数千元甚至过万元的报考费用。
网站目录投稿: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