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嘻哈》背后的文化共鸣 "你有freestyle吗?"这个夏天,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获得极大关注,承包了最新一季的网络时尚语。上线两个月,网络播放量突破20亿,让人不禁要问,一档非主流音乐类型的真人秀,何以引爆全民关注、赢得如此高的认同度? 中国文化娱乐市场中,传统电影电视公司一向是行业的领军先锋。现在,创新的接力棒则传到了互联网视频公司手中,数字创意产业力量逐渐强大,并开始引领文娱产业。 互联网平台丰富了娱乐文化形式,但纯网内容也一度因部分节目价值导向、整体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遭人诟病。抛开偏见,网络平台并非只能做纯娱乐的综艺节目,在逐年的发展探索中,也涌现出诸多文化探索类的节目。网络综艺《汉字英雄》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激发了青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奇葩说》通过极致娱乐的方式让辩论回到了狮门舌战的巅峰时代,个性自我的表达形式和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也逐渐被大众接纳、认可;《十三亿分贝》使用创新的方式打捞正在湮灭的方言文化,这些都是近几年出现的高品质、高文化内核的代表性网络节目。 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引发热议的人文类节目类似,自身带有的文化属性使这些节目区别于泛滥的纯娱乐节目,带领观众走出审美疲劳的困境,收获口碑、关注上的双赢。这或许也为网络节目的未来,找寻到了新的可能性。 这类节目成功背后的文化共振逻辑,本质上与中国文化大国崛起的自信不可分割。国人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国不断强大的综合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年轻人更具有个性、勇于表达自我、敢于追求梦想,他们对文娱内容的诉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中国有嘻哈》其实是一档以符号化元素表达自我主张的节目,撬动的是80、90、00后主导的消费市场,与其说他们崇尚的是自由不羁的嘻哈音乐形式,不如说它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鲜明、思想独特的表达渠道。 青年群体是民族的未来,而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要求:"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文艺以人为本,聚焦于人,表现人民,服务人民,以提升人民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纵观古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过程中,文艺不可缺位,它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强盛上更肩负神圣使命。 优质的艺术,不分国籍、呈现形式、媒介平台,关键在于直击内心,贴合人们的文化需求与主张诉求。从电视台到网络平台,播放的载体变了,但艺术内容的本质没有变,获取大众认同依然是核心。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中国有嘻哈》无疑做到了"用世界的声音,讲中国的故事"。 平台方作为人民文化娱乐产品的供应商,能做出爆款和认同感极强的文艺作品,首先要学会摆正心态,防止一味"以文化钱"。只有摒弃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击率的逐利性目的,如此才能做到"以文化人",生产出深受人民喜爱的文艺内容。 一家娱乐公司的"商业价值观" 纵览中外,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是耐得住寂寞的。在美国,拥有90余年历史的文化品牌迪士尼,从动画铺向电影、电视、图书、主题公园,如今已是辐射世界的娱乐文化源泉。在中国,《中国有嘻哈》这些精品节目背后,同样也少不了经得起时间磨砺、耐得住寂寞的高品质公司。 不同于如今火爆的热潮,《中国有嘻哈》的前期准备过程并不顺利。几年内,国内综艺市场的体量越来越大,打破节目同质化、观众审美疲劳的瓶颈成为难题。制作团队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先后想了八套不同的方案,又自我否定、一一推翻。出于背水一战的无奈,也有相当赌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团队最终将目光停留在了尚未被中国主流文化接受的嘻哈音乐上。 不过随之而来的却是赞助商的婉拒、媒体的群嘲和嘻哈歌手们的质疑,尽管处于种种压力下,出于对超常决断的信心,爱奇艺和制作组还是决定背水一战,按计划启动项目。最终,《中国有嘻哈》不负众望,首期节目上线4小时后,播放量即突破了1亿,最高单期播放量突破2亿。网络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曾经撤资的广告商纷纷回头寻求合作。 爱奇艺这档节目投入了至少2亿的制作经费,是目前网综平均制作成本的4至5倍。看似是一场一掷千金的豪赌,其实离不开理念上的必然。《中国有嘻哈》不是爱奇艺制作的第一个"爆款",也不是网综中的唯一"爆款",但却是一档"前无古人"、带有实验性质的娱乐综艺节目,它在商业化路径上的摸索和成功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对于爱奇艺来说,《中国有嘻哈》的成型表面上是一种丢掷骰子般的运气,但内核却是爱奇艺CEO龚宇提出的大苹果树商业模型。它的形态不止是一档单纯的综艺节目,看完就结束了,相反,观众能切身感受到自己被嘻哈文化、节目氛围包围。制作平台通过"中国有嘻哈"和用户建立起复杂娱乐关系的多面性,进而围绕IP为核心展开商业探索,通过授权合作扩大到产品和渠道的外延,商业客户得到包含产品包装、零售渠道陈列、礼赠品等多样形式在内的授权衍生业务延展,并为授权产品配套平台的内容和广告资源。最终实现"以广告、用户付费、出版、发行、衍生业务授权、游戏和电商等组成的货币化矩阵,实现货币化能力的持续扩大"。 中国式文化崛起 如今,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已是今非昔比。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被外国留学生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Made in China"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开始向全球输出软实力。 伴随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和新一代消费群体渐成主流,文娱产业在中国正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文化产业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也要承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力不足、文化精品缺乏等问题。中国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指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还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消费缺口,大量消费市场潜力尚未释放。 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面对转型升级的需求,如何从供给侧发力,满足大众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更多、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供给释放市场活力,是文化产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每一个坚持做"有价值观"的文娱企业优先思考的问题。 优质文化创意产业,最终除了实现满足人们娱乐消费需求,还将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中国式文化崛起,中国文化产业的变革也将反哺中国经济。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