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经济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所有企业家的共同追求。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现阶段,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也会产生很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废品、废渣等。企业应重视自身的伦理责任,遵守国家和国际法律、法规,主动地起到积极的社会影响作用。 【关键词】企业伦理,社会责任,伦理责任建设 一、企业伦理责任的内涵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早期。随着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诸如贫富差距变大、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等等引起学者的思考,一部分人认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只有实现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才能充分利用市场资源,这也是对经济发展最大的贡献,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在于此。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企业为实现长期的收益最大化,还应该履行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等,实现企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在当今时代,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渗透力的重要运动,已经成为表达人们思想愿望和利益要求的社会思潮,作为社会主流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考虑企业伦理,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已越来越为社会所不容,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树立企业伦理的观念,体现了重视企业经营活动中人与社会要素的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他们具有相关但又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责任,包含有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两个方面;而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更高层次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处理与其利益相关方包括环境、公众、消费者、员工之间关系的经济、法律行为,能够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企业被认为是对社会负责的,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则是一种社会的期望,一种道德准则的集合。企业伦理是企业处理问题时在人本伦理责任、公众伦理责任和生态伦理责任三个层次中所奉行的一系列价值观,管理集体或集体中成员的行为。企业伦理反应的是企业在法律规定之外自主意愿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最为关键重要的核心。 二、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简析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数不清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果一直不加以解决,中国将来就很难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进步。2005年,约有3亿农村居民缺少安全饮用水。政府的目标是到2015年确保所有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安全饮用水。2007年,广东只能处理该省50%的生活污水,而45个中型城市则完全没有任何废水处理设施。2006年,43%的中国城市没有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200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该比例已经下降至17%,而有些城市的污染仍然非常严重。中国的劳动条件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改善,但过度加班问题尤其难以解决。用两套甚至三套工作记录应付检查、样板工厂和秘密分包等手段都有广泛报道,很多人也并不讳言。产品和食品安全丑闻和召回事件已经造成死亡、疾病和伤害;损害了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名誉;也造成了国内的不安。这些问题水资源短缺、污染、劳动条件和产品安全以及改善治理和问责的需要,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被明确列为行动指标。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企业伦理失范问题,不仅对企业长期的发展进步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更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深入分析我国企业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应对措施,进而推进中国企业伦理的进步,已成为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伦理责任的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而越来越得到重视。政府对企业责任也做出了支持和要求。2006年,新的《公司法》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2007年,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以限制疏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2008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把企业社会责任列为企业为实现中国国家发展目标做贡献的方式,企业主要通过建立基础设施、推动经濟增长、提高竞争力、促进创新、改善声誉并提升员工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水平来实现这一目标。从企业自身来看,不少大中型企业制定了各自的伦理行为准则,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也联合公布了《企业诚信经营自律守则》,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管理行为。 三、企业伦理的构建 企业伦理责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企业伦理观。要建立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同行业竞争者、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共同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经济活动中公平合理、公开坦诚、负责守信、相互尊重,以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还要加强企业自身伦理制度建设,将企业经营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伦理规章到伦理教育形成一个系统的制度,使伦理分析、选择和评价能够在企业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使企业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企业伦理责任构建的前提使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伦理责任评价体系。在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导原则一般都是由多个利益相关方组成的机构制定的,有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的多方参与。其合法性正来自多方问责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在国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中,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标准在中国最常见,并迅速得到采纳。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十大原则也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并获政府批准,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到目前为止,中国有240多家公司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然而,这些标准都是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在某些方面与中国法律和公共政策的重点存在冲突。我们应该寻求深入研究、参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的制定,并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承受能力确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责任评价体系。 传统企业伦理规则以利己主义为价值取向,企业通过持续的博弈与竞争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扩大。人的利己本性导致了企业必然具有利己性,体现为企业行为以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伦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的利己主义取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过分的利己主义思想且以利己主义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来建构企业治理规则,却极易使企业忽视资源耗损、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合乎德性的发展。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给企业伦理规则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不仅要利己,还要利他。治理是协同利己与利他的价值取向于一体的,经多元主体的合作以导向共赢共享,从而构建一种共赢共享的协同型伦理规则。企业内部各要素、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追求的是一种共赢共享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行为。企业从利己主义走向共赢共享伦理规则的价值转型,首要的问题是通过协同合作以共创与共享新的财富,最后是建立良好的共赢共享的伦理规则以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共赢共享既是对利己主义的扬弃,也成为企业伦理"治理"转向的企业与社会交互作用的核心价值。企业伦理的"治理"转向,将成就企业为财富创造主体与社会治理主体有机统一的"现代企业公民"。 【参考文献】 [1] 艾晓丽. 和谐社会中企业伦理责任的构建 [J]. 企业研究,2007(10) [2] 陈进华、欧文辉.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企业伦理的转向 [J]. 哲学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