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该建筑为二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抗震等级为二级,防火等级为Ⅰ级,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框架结构,其中地上八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7424.18m2,首层建筑面积911.82m2,总建筑高度24.458m。该建筑于2012年受到过6.3级地震的影响,为了验证其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和相应的加固。 二、抗震性能的鉴定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对抗震鉴定项目进行了规定,抗震鉴定时,下列薄弱部位应重点检查:6~9度时,应检查局部易掉落伤人的构件、部件;7~9度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检查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及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连接构造;8、9度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检查梁、柱的配筋,材料强度,各构件间的连接,结构体型的规则性,短柱分布,使用荷载的大小和分布等。 且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主体结构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另外,钢筋混凝土房屋可按结构体系、结构构件的配筋、填充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及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对整幢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两级鉴定。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和9度时,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当砌体结构与框架结构相连或依托于框架结构时,应加大砌体结构所承担的地震作用,再按本标准第5章进行抗震鉴定;对框架结构的鉴定,应计入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相连导致的不利影响。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由于该建筑受到过地震的影响,现要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科学检测和鉴定,以明确其使用年限和强度指标。检测的项目主要有:填充混凝土砌块墙、砂浆和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填充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尚未降低,但使用的混合砂浆和混凝土均有较大的强度降低现象,这些降低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降低。 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次鉴定,鉴定结果如下:一、首层和第二层边框架柱抗剪强度低;二、电梯井处的构造梁强度降低;三:中间走廊上部梁挠度稍大,针对以上情况,需要采取二级鉴定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随后,通过二次鉴定,首层结构和第二层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不满足抗震要求。最后进一步通过结构验算,得出初次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为了更加直观的对其结构抗震进行分析,有必要采取室内模型振动试验进行研究。 三、室内模型振动试验 室内模型振动试验主要采用TT振动试验机进行,结构模型的制作按照相关规定结合结构原始尺寸采用小比例缩小。模型尺寸为长88.4cm,宽41.4cm,高49.0cm。通过施加正弦波和三维振动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试验,振动时间设为20s。通过对震后结构的仔细检查和分析,结果证明:首层和第二层的边框架柱存在变形较大;电梯井处构造梁有破坏迹象;走廊上部构造梁下部裂缝较大,且挠度大。充分证明了抗震鉴定和结构验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对其进行稳固处理。 四、加固措施 针对以上鉴定和验算结果表征的潜在隐患,采取相应的加固稳固措施迫在眉睫。在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和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各个薄弱环节的位置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加固措施。边框架柱的加固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其水平抗剪性能,采取墙外扶壁柱加固法,不仅提高了框架柱的尺寸,增强了结构的整体刚度,更增大了其水平剪切面积和美观性,抗剪性能的提高利于结构的抗震。 电梯井处的构造梁采取植筋并适当增大其截面积,或用U型槽钢板通过对拉螺栓进行加固,施工方便。走廊上部的构造梁由于属于"准暗梁",即下部超出楼板的尺寸较小,植筋和U型槽钢板加固均无从下手,主要使用角撑型钢,其中型钢一端施加于走廊两旁的框架柱上的卡口中,另一端通过浅U型钢支撑于"准暗梁"上,采用分段间断支撑。通过以上加固措施,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要求对其结构进行了再一次的鉴定检验,结果显示加固措施是有效的,满足工程抗震要求。 五、结束语 建筑抗震是进行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前提,抗震性能的好坏对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起直接决定作用。因此,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震后八层框架结构的检测和抗震鉴定,找出了其薄弱环节,并针对每种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加固措施,使得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改善,这些研究内容可为类似工程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