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孔子的说话之道开口前先看这三件事


  作者:兹心 曾仕强 今天
  说话不难,但把话说好,很难。
  海涅曾言:"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言语所蕴含的力量之大,可见一斑。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你说出的话,代表了你的智慧、你的品格、你的见识。
  常言道"夏虫不语冰",可以说,你的说话技巧,就决定了你在人群中所处的高度。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聆听一下孔夫子的教给我们的三点说话之道。
  1:
  说话要看场合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   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擅讲话的样子。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会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非常谨慎。   【解读】   孔子在家乡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时候,非常温顺、谦和,好像不擅长说话的样子。他不是真的不会说话,而是刻意低调。   在外面,你可能有权有势、受人景仰,但在家里就只是家庭的一份子,或许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家庭是讲亲情的地方,不是显摆自己学问或权势的地方。   而孔子在宗庙朝堂时,有话便说,出口成章,只是言语谨慎。为人臣子,就是要为百姓呼吁、为国君分忧,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的说话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也应该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在家里应该温顺,不要夸夸其谈,在外面应该展露自己的才华,但是要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非常厉害的人往往在家里比较谦卑和温顺。反之,许多没什么才干的人在家里装大爷,对老婆、孩子趾高气扬,在外面就做缩头乌龟了,所谓"在家一条龙,在外一条虫"。   所以,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当时的场景,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以史为鉴】   三国时期的许攸,不仅是曹操的心腹谋士,还是曹操的发小,对曹操铲除袁绍居功甚伟。   按理说,许攸跟曹操交情身后,本身又功绩卓著,应当有高官厚禄锦衣玉食。   然而许攸仗着这层关系,从不给曹操面子,总是不分场合地直呼曹操的小名,还当着大臣们的面三番五次逼问曹操"没有我你是不是得不到冀州"。   曹操表面上附和他的话,却怀恨在心,终于在他屡次三番不分场合地居功自傲后,将他杀掉。   2:
  说话要看对象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节选)】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立刻行动吗’,您回答‘父兄还在,怎么可以不问过他们就私自行动呢’,冉求问‘听到就立刻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应该立刻行动’。我有些迷惑,大胆地请问您这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冉求平日行事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一个人胆量有两个人的大,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解读】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孔子给他们答案却完全不一样,让一旁的公西华迷惑不解。   而孔子的解释是,因为二人性格不同,冉有需要推一把,子路则需要压一压,他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指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说话的角度来看,就是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没有标准答案,皆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以史为鉴】   "智子疑邻"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雨水冲坏了宋人的院墙,他的儿子和邻居都说如果不赶快修好,容易丢东西。晚上果然丢了许多财务,宋人夸自己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是贼。   有一些话,对关系亲近的人可以说,对关系一般的人就不能说。   3:
  说话要看时机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到该说话的时候就抢话,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盲目。"   【解读】   孔子谈到了"侍于君子"有三种过失需要避免,"侍于君子"就是部下对上司、后辈对前辈、臣子对君王说话,其实朋友间说话时也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第一种是没到该说话的时候就抢话,一般是急于出风头、表现自己,但实际上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只会给人留下不懂礼貌、不够深沉的印象。   第二种是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该你发表意见的时候你不讲,是什么意思呢?怕负责任?还是怕说错话?这也不是坦诚的表现。   第三种是不看别人的脸色,自顾自喋喋不休。讲话要看对方的脸色,人家脸色已经不好了,你还自顾自地讲,就不合时宜,像睁眼瞎一样。   所以说话要看场合,要看对方的脸色,根据对方的情绪来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这不仅是沟通的艺术和技巧,也体现了你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察言观色和巧言令色完全不同。巧言令色是一种伪装和谄媚,为了讨好对方花言巧语;而察言观色是看到对方的情绪并体谅对方,是一种真诚的表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情商。   【以史为鉴】   秦末刘邦起义,推翻秦朝,叔孙通带着一群儒生降于刘邦。   刘邦一向不喜欢儒生,觉得他们都是些只会动嘴皮子没有真本领的人。叔孙通便立刻脱下长袍换上短衣,再也不作读书人打扮。刘邦要他推荐人才,他推荐的也都是些市井之徒,一个儒生都没有,很得刘邦心意。   然而等天下渐渐安定下来,刘邦的属下尽是些莽夫粗人,不讲规矩,常常喝得烂醉如泥在朝堂上乱叫乱舞,刘邦开始厌恶他们,叔孙通此时便站出来说:"虽然儒生不能帮您打天下,但是能帮您守天下。我愿意召集儒生们,一起商议制定礼仪规范。"   这话说在了刘邦心坎上,让他立刻点头,开始重用叔孙通和他的追随者们。   虽然世易时移,但有些亘古不变的智慧,直至今天仍旧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路。   历史上,多少人因为"会说话"而一步登天,又有多少人因为一句"无心之言"而万劫不复?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太会面临那样生死攸关的处境,但语言技巧的仍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是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的工具,不要让它变成伤人伤己的凶器。   说话要看场合、看对象、看时机,哪怕是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面对不同的对象说出来,也会收获截然不同的效果。
网站目录投稿:寒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