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决定命运的十分钟求职心理学


  决定命运的十分钟——求职心理学
  你相信吗?在求职时,经过千辛万苦的准备,可是最终决定你命运的只有面试时短短的十分钟。有的人轻易地就能在求职路上一路驰骋,难道他们真是被上帝眷顾的幸运儿?有的人苦苦努力却依旧求职无望,莫非他们被魔咒缠了身?其实,"幸运儿"们并非有神灵相助,只是他们更懂得一个概念——求职心理学,掌握了这门学问,你的职场第一步将会走得更加顺利。
  相信自己:成功的前提条件
  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即深信自己一定能办好某事,实现甚至超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从心理学上来看,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特别是在求职时,自信是为你打开希望之门和成功之门的钥匙。
  每到招聘旺季,各大用人单位都会事先在广告宣传栏上列出该职位所要求的一些硬件条件,比如学历、经验等。当今社会人才济济,有很多人都符合条件,但往往却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用人单位辗转几个招聘会之后,该职位依旧无人问津。
  与之相对应的,那些相对来说较为轻松、简单,待遇较低的诸如文员类的职位,却吸引了众多的应聘者。在排队应聘的长龙当中,更是不乏简历相当出色的名校毕业生。
  这个现象实在是发人深省,难道寒窗苦读、专业扎实的名校生的能力就仅能够应对一个普通文员的职位吗?国家的教育能力就如此之弱吗?原因当然不在于此。那为什么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不去尝试与自己实力相符的职位呢?不是薪酬不够高,不是待遇不够诱人,只是很多求职者对高薪职位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不敢上前推介自己。在学校的时候,这些学生一味地给自己灌输理论知识,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实践,缺乏与社会的"亲密接触",缺乏对社会活动规则的了解,更缺乏去试一试的勇气和拼一拼的信心。
  张钰是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一毕业就在各应试单位奔波,可惜收获甚微。
  一次,已经找到工作的师兄无意中的一句话,让张钰如梦初醒。这位师兄对她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一次在面试时,面试官向张珏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人,你有工作经验吗?"同样的一个问题,不知道问倒了多少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可是张钰并没有为此难倒,她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确信自己一定会让面试官留下她。她很镇静地回答道:"我是应届毕业生,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我有信心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这就好像一张画纸,有工作经验的先前已经有人在上面泼过墨了,你要想再在上面绘出一幅图来,就必须按照先前的风格画下去,这幅画才能让人接受。而我就是一张白纸,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挥墨,你想要这幅画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是什么样子……"
  就这样简短的几句话,短短的几分钟,让面试官不得不给这位应聘者打上满意的分数。
  这是一个很平凡的故事,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却道出了自信的重要性:自信,可以让你对周围的每个人都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这个看重工作经验更胜过学历的残酷职场中,张钰这样一个初出校门的职场新人能够轻松敲开自己的职场大门,不是因为她的经验丰富或简历丰厚,而是她全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那种自信、坦然和随机应变的机智,这不是每个应聘者都能够具备的。正是张钰这种"初生牛犊"的自信心,使她走出了职场生涯中完美的第一步。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过程中,出色的工作能力是必需的,但求职的战术也不可或缺。自信,则是求职战术中的"杀手锏",甚至是事关求职者的前途和命运的"必需装备"。所以,对于初出校园的人来说,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请不要忘记要胸怀一颗自信的心,用自信来为自己打造一件更加夺目的外衣吧!
  关于自信,有的人是与生俱来,有的人需要后天培养,如果没有天生自信的基因,那要怎样培养自信的素质呢?
  研究表明,自信与许多行为相关联。一个人是否自信,通过对他一贯行为表现的观察就可作出判断。换句话说,要建立起自信心,就要从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开始做起。
  1. 敢于表达自己,克服羞赧的情绪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群体讨论的情况,或是义正词严的、或是轻松诙谐的,不论何种情景下,都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有些人惧怕自己的观点得不到众人的认可,于是选择沉默不语。要知道,展现自己,关键不在于你的想法能否被肯定,而是能否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算你的见解多独到,如果你选择沉寂,那也永远没人会发觉你的睿智,你也可能因此失去了很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因此,请记住,在需要表达自己的时候,就不要再做"含羞草"。
  2. 敢于承认错误,虚心接受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论何时,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周围人的批评与指教,并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思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不是耻辱,只要用虚心、谦逊的态度承认错误,反而是你进步的很好的契机。要知道,自信的人除了敢于展现自身的优势,也绝不会耻于承认自己的缺点。
  3. 学会并敢于拒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不能任何时候只是一味地容忍和退让,当遇到不公正的或者过分的待遇时,请把你的不满表达出来,敢于拒绝他人过分的请求,保障自己的权利,要敢于对别人的过分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
  4. 学习知识并积极实践
  一个优秀的人,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点都是你自信的资本。比如,你是个游戏迷,现在让你去玩过关游戏,你会信心十足,因为你了解操作规程,并且玩过很多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如果让你去厨房做一道佳肴,你可能会极力回避,这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自信心的限制。而想要突破这种限制,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巩固原有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
  5. 多参加集体活动
  有些人过于内向,喜欢做当世的"独孤求败",闭门造车,这让人容易脱离实际,忽略周围的人和事,造成孤僻怪异的个性。时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还能获得更多检验、发觉自己优势的机会。可以说,集体活动,就是一块检验自己自信与否的"试金石"。
  克服盲目心理: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就发现了这一点:做事不能盲目,尤其在军事战役中,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充足准备,尽可能地把对方的情况了解透彻。
  与这个千古名训相对的则是盲目心理,即无见识、无目的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将盲目心理定义为对涉及信息的漠视甚至无视,完全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主观臆断地决定事情的操作方法和发展方向。这种心理容易使人脱离实际,将人带入盲区,结果往往会使事情功败垂成。
  王迪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刚进入大四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说要进某某出版社、某某杂志社、某某报社。在大家的影响下,王迪觉得自己将来也应该是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于是,当发现这些单位的招聘信息的时候,王迪和他的同学们便一窝蜂地来到报名现场投递简历,可简历投了不少,结果几乎都是石沉大海,连面试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有谁能应聘成功了,这让王迪和他的同学们都很着急。
  指导员老师在得知王迪他们的心思后,严肃地说:"你们有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是我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些建议,既然你们瞄准了目标,下一步该着手的是对该单位作一个深入透彻的了解,比如单位的营运方式、历史沿革、部门结构设置以及划分设置的方法和目的,还有聘用人才的条件和方式,等等。如果你们能把相关单位的生存法则弄个清楚明白的话,那么,我相信以你们现在的水平要进去应该是不难的。但是,切记不可盲目,要知道:盲目瞎撞可是会让人头破血流的。"
  听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一番话,王迪很受启发。在接下来的求职中,他不再盲目地投递简历,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以及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投递简历。这种做法既节省了时间,也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去为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准备。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王迪顺利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盲目者的头脑中往往缺乏"知己知彼"这个概念,因此也就不可能知道对方的强弱,一旦对方稍微强势一点,就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同样,在求职过程中,盲目心理也会让你吃尽苦头。可能你的能力很出色,但没有对用人单位做充分的了解,将自己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职位供求环境当中,相对于那些准备充分的求职者来说,你的胜算真的是少之又少。"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那求职时如何才能驱除盲目心理,做到"知己"又"知彼"呢?
  1. 全面认识自己
  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又要认清自己的不足,全面地审视自己。"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讳疾忌医,怯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不能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剖析、了解自己,不论是性格还是能力,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全方位的认识。
  2. 明确发展目标
  找准方向对求职者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方向明确,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去做。求职时,如果你事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规划的话,接下来的求职之路就会轻松得多。如果方向不明确,到处乱撞,结果只会浪费精力,落得一事无成。
  3. 全面了解用人单位
  做到了"知己",接下来就需要"知彼",也就是要对所应聘的公司做一个详细调查。请记住,你的能力再强,如果你对将要工作的地方一无所知,那面试官是无论如何不会给你高分的。对公司的调查应当包括几个方面,比如,公司的发展历程、发展规模、经营理念、经营方向、主要业绩和公司文化等。想要了解这些很简单,万能的互联网便是很好的渠道,而行业类的杂志和身边的亲友也是不错的帮手。
  请谨记,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多做准备,戒除盲目心态,机会定会眷顾于你。
  克服半途效应:大目标,小步子
  半途就是我们所说过程的一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们对一个目标的追求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一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此时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进而导致无心继续的一种负面影响,最终很可能以半途而废收场,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
  大量事实表明,半途效应会在人们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中,制造出一个极其敏感和脆弱的活跃区域。在这个"活跃区域"内,我们一定要认清事实,作出客观的判断,并拥有坚定的毅力,才能克服这个"活跃区域"可能出现的各种起伏情绪,稳住阵脚,杜绝半途效应,执著地向着目标努力。
  小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窜来窜去。
  一天,班主任发现小鹏在每次离开座位之前,一般只在座位上待5分钟左右。班主任注意到这点之后找小鹏谈话,对他说,如果你在晚自习课上能连续10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一周以后,班主任找到小鹏告诉他做得很好,并把预先说好的礼物奖励给了小鹏。然后,班主任又要求小鹏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丰富,小鹏爽快地答应了。又过了一周后,班主任告诉小鹏做得很不错,但是接下来要连续坐在座位上2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这次的奖励更加可观。在这个阶段中,小鹏表现得很好,在自习30分钟内,小鹏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班主任也实现了他的承诺,将奖励给了小鹏。慢慢地,小鹏终于能完整地上完一堂45分钟的自习。
  小鹏能成功地在教室安心自习,就是班主任老师一开始给他定了这个目标,并且一步步引导他去完成。试想,如果班主任不是这样循序渐进地要求,而是强硬地逼着小鹏不能走动,或者处以体罚,结果肯定会刺激小鹏,适得其反。因此,要顺利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循序渐进。
  上面的例子实际上就是半途效应在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同样可以应用在求职过程中。初出校门的新人,很容易出现心浮气躁的情绪,把握不好分寸,从而引起半途效应。
  一般来说,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得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那么,要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半途效应呢?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原则。"大目标"就是指事先作好评估,预计通过行为要取得的卓越成效和结果,放在求职中,可以说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能够使自己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就是这个大目标;"小步子"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特别是找工作时,只有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有足够的把握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克服半途效应,除了找准目标、脚踏实地外,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加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注意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才能给自己制定准确的职业规划。
  2. 锻炼自己的意志
  要注意磨炼自己的意志,求职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绝不能轻易退缩或逃避,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想办法把困难和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
  "半途效应"在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处在求职期的社会新人们一定要努力克服,让自己远离这种消极的状态,积极备战,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理想进发。
  近因效应:应变能力是关键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主体在接受多种现象刺激后,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评价,因此也被称为"新颖效应"。
  与人打交道,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相貌,它就像一张名片,不用言语,在第一时间把你推销给别人。但是,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就说明除了外貌,还有更吸引人、更让人信服的因素存在。在近因效应中,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最容易进入对方印象的一个因素。在这个效率优先的年代,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职场公认的规则,而"能"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马克是某大型网站策划部的招聘专员,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招聘季,前来面试的大学生络绎不绝,但他却一直没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此刻,坐在马克面前的是一个叫子阳的年轻人,乍一看到子阳,马克就对这次面试没抱太大希望,心想自己可能又要"空手而归"了。
  这次招聘的职位是外联编辑,不仅要求文笔较好,还要有相当的交际应酬能力。可眼前的子阳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擅长交际的人:沉重的黑边眼镜,过于拘谨的微笑,太过僵硬的手势……于是,简单了解了一些子阳的履历之后,马克就准备说出那套惯用的对面试者的"拒绝辞":"你的简历我们都看过了,如果有需要,会通知你再来面试的……"子阳经历过几次面试,大概也能感觉到自己此次面试可能无望了,这个时候,他灵机一动,准备用毛遂自荐这一招来打动面试官。子阳开口说道:"冒昧地说一句,我在网站的首页上看到贵网站打算筹备一个大型的校园歌手选拔活动,来之前,我对这个活动的策划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想跟您陈述一下,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听了子阳的话,马克精神为之一振,没想到这位看似木讷的年轻人还懂得主动推荐自己。于是,马克提起兴致,听子阳讲完了策划方案。
  其实,整个策划案并不够成熟,但子阳出色的应变能力和叙述策划案时的那份自信以及能言善辩却让马克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外表普通的子阳其实是"暗藏玄机"。
  子阳的例子就是近因效应发生作用的表现。面试一开始,马克因为首因效应,通过子阳的举手投足而主观认定他并不能胜任所应聘的职位,但子阳的"灵机一动"却很好地推介了自己,向马克展示出了他快速的应变能力,发挥了近因效应。
  相貌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法选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况且,相貌并不是决胜的唯一法宝,它只是多个法宝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你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虽然面试官的问题几乎是千篇一律,但是他们却希望听到不同凡响的答案。如果你能做这个不同凡响的人,以思变的角度、轻松的语言给出新颖的见解,加上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面试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面,你要从众多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该如何做呢?
  1. 在活动中开发应变能力
  我们要尽可能地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多多出谋划策,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遇到问题时不躲藏,要适时地站出来解决。正所谓"熟能生巧",如果经常接触一些能够锻炼自己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活动,应对的场面多了,各方面的能力自然也就会提高。
  2. 善于观察,勇于创新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先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开拓精神,没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和思考,没有钻研和实验的勇气,自然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社会也难以进步。微缩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待一件事情,要仔细观察,用心思索,不能拘泥于以往的规则和形式,要学会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 注重知识积累,广闻博识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确如此,尤其是在面试的时候,考官的问题往往听着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答案是什么。如果能在平时注重知识的累积,在大脑中自然会建立起一本内容丰富的"词典",待到用时,只要引用、变通,就可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
  做到了这三点,相信近因效应的应变能力足可以被你发挥得淋漓尽致,面试官对你必然是另眼相看,接下来的求职之路也会顺畅得多。
  鲇鱼效应:用活力吸引面试官的注意
  鲇鱼效应的典故来源于挪威。据说,挪威人很爱吃沙丁鱼,渔民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在回到码头后仍保持沙丁鱼鲜活,就能卖出高价,甚至比死鱼高出数倍或十几倍。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往往还没回到码头就都死了,卖活鱼似乎成为当地渔民的一种奢望。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位渔民的鱼总是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多。不论大家怎么询问,这位渔民对此一直缄口不言,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鱼槽里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生性好动,当鲇鱼装入鱼槽后会四处游动。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就会变得紧张起来,为了生存,不得不加速游动,躲避危险。如此一来,沙丁鱼就能活着回到码头了。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鲇鱼效应"的由来。
  鲇鱼效应在心理学上定义为:通过一种能刺激他人注意力的措施或手段,以达到被关注的目的的一种原理。毫无疑问,这一方法对求职者用处极大。一个全身上下充满活力的人,只要往你身边一站,你就能感觉到他的热情,精神也会为之振奋。在求职过程中,运用这一效应来博得面试官的青睐,不失为一计良策。
  某知名企业到李岩所在的大学招聘。由于该企业知名度高,待遇丰厚,能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很优越的发展平台,所以去应试的同学特别多,原计划下午五点就结束的面试,直到晚上七点还没结束。由于人太多,李岩的面试也被安排在了七点之后。
  在门外等候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轮到了自己的面试。看得出面试官已经相当疲惫,开始的时候也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有什么特长"、"应聘什么岗位"之类,也没有对李岩有深入了解的意思。李岩觉得要只是这样肤浅的了解,自己的这次面试肯定就没戏,他要化被动为主动。由于面试之前就对这家企业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于是,当面试官问到对待遇的要求时,李岩就借机把话题引到了对该企业的评价上。他不仅分析了企业的优势,还指出了企业的不足。他大胆的分析、高昂的情绪很快感染了面试官,激起了他们对李岩的好奇,于是对李岩的学习状况、性格和职业规划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李岩也胸有成竹地回答了他们的提问。
  结果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李岩成了极少数的面试成功者之一。进入企业工作后,一个对李岩进行过面试的人说:"其实那天论能力你不是最好的,很多没面试上的人都比你更好,可是你的感染力、你的活力是最大的优势,我们最看重的也是你的这一点。"
  在熙熙攘攘的求职场所,有活力的人往往会占据先机。设想你是面试官,在招聘会刚开始的时候,你能耐心去倾听应聘者的陈词,可时间一长,你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越到后面,好情绪就越是慢慢地消失。在这个时候,一个浑身散发活力的求职者往你面前一站,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会顿时让你对他产生好感,你脑海里自然会给出一个高高的印象分,接下来的录用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活力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提升面试官的情绪,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死气沉沉的企业,通常是不具备较强的发展力的。同样,一个缺乏活力、只会按部就班的人,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为企业带来突破性的发展和跨越。在当今这个十分注重整体素质的社会,要找一个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比较容易,但是要找一个有能力又有活力的"复合型"人才就不那么容易。如果自己有能力,但却不能激起其他人共同竞争,这种能力总有一天会达到极限而停止发挥。反之,有能力又不乏活力的人不但可以把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还能带动其他人一起积极进取,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活力就是潜在的竞争力。因此,"活力型人才"成了目前众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之一。
  活力、感染力可以让一个并不是最优秀的人,在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试中脱颖而出。有没有活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装不出来的。有活力的人通常会表现出大方、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性格,以及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这几点中,除了精神状态是可以暂时调整的,其他几方面都是要经过长久的"修炼"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效果。
  1. 广交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活泼开朗的心,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并试着和他们成为朋友,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让人有亲近感。
  2. 多参加团体活动
  与同学、朋友经常举行一些团体活动,尽量在活动中担当组织和号召的工作,并让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他们的利益,赢得团体成员的认可。久而久之,这种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就会慢慢提升,它有助于你增强自信心,激发潜在的活力与热情。
  3.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每天都要以饱满的情绪对待学习和生活,并把这种好的精神不断延续,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不例外。日积月累,它就会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被保留下来。
  晕轮效应:敢于"班门弄斧"
  晕轮,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由于太阳光或月光折射或反射在表面而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晕轮效应"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就如同太阳或月亮光环,通过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本身的其他特点,因此我们又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会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一个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一般情况下,如果认知对象被划为"好"的一类,他就会被"好"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划为"坏"的一类,他就会被"坏"的光环所覆盖,那么他所有的品质和特点都会被否定。由此可见,从客观上来说,晕轮效应实际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容易造成人际关系认知的障碍。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恰当利用这种主观臆测,能为我们的求职增加险胜的机会。
  例如,在求职面试中,最忌讳的就是刻板,一个只会机械地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求职者,被淘汰的几率几乎超过98%。面试不是做数学题,它没有唯一的答案可求,也没有唯一的方法可循,在面试中唯一要做的就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自己的特质和长处表现给面试官,尽可能地让面试官对你刮目相看。晕轮效应之"班门弄斧"就提供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班门弄斧一般是贬义词,是指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求职时适当地"卖弄"自己,在面试官看来,这有可能是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是一个有头脑、有创新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是领导最为欣赏的,也是一个企业最为需要的。所以在求职中敢于班门弄斧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少天曾经工作于郑州、深圳、北京的知名企业,擅长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管理实践经验涵盖部门经理至集团副总。在自传小说《人在江湖漂》中,他记录了一段自己刚从部队出来时,无特长、无经验,第一次闯荡深圳的经历。少天第一次求职,就是凭 "班门弄斧"博得了面试官的首肯。
  少天清楚地记得那次他应聘的是一个公司的策划,面试官问他的问题就是"什么叫策划",可少天压根儿就不懂如何从专业层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他依旧很"不谦虚"地说:"策划就是让树上的苹果按我的规则落下,让思维成为点子的生产线。"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面试官便录用了他。这次面试的成功,更准确地说是他所说的这句看似"大逆不道""班门弄斧"的话,为他今日的成就叩响了希望之门。
  面试官怎么会不知道什么是"策划"?他需要的并不是你从书本上生搬硬套来的一段文字表述,而是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回答。少天"不知天高地厚"的回答,非但没有让面试官反感,反而使他们看到了少天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跃的头脑。于是,晕轮效应开始起作用,面试官对少天这个优点产生强烈印象,也就不加分析地扩展到了有关少天的方方面面。
  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色彩,所以容易遮蔽理性的分析和结论。放在普通情况下,这种主观臆测并不是好现象,但只要我们打好"心理战术",在求职面试时充分利用这一点,必然能够像少天一样,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开端。
  磨难面试:端正心态,轻松应对
  多数初入社会的新人在学生时代过着按部就班的校园生活,没有经历太大的波折。在大学毕业之后的求职路上,他们也抱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希望一切都如校园生活那样平静祥和。但往往第一次面试就会将他们打击得灰心不已。
  当今社会,尤其是一些著名外企,他们在挑选人才时会更加看重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面对危机和压力时的应对能力,毕竟工作中挑战随时会出现,心理素质不过关、应急能力不够强的员工,很难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因此,面试官在面试中往往会使出 "十八般武器",其中常见的检验应聘者心理素质的方法就是——"磨难面试"。
  李瑞毕业于一所著名高校的中文系,找工作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出版行业。在面试时,由于李瑞有着不俗的专业成绩和丰富的实习经验,整个面试过程非常顺利,各位面试官对这位年轻人也都非常赏识。就在其中一位面试官将要下达offer时,一位一直默默不语的面试官突然说道:"小伙子,我这里有一本书,我先不告诉你我们是否打算出版这部作品,你拿回去读一读,写份读书报告给我,好吗?有一位应征者,他的条件与你不相上下,如果你不介意我们做多方面的考虑,择优录取,那就回去把这本书读了,写份报告过来,然后我们再作最后的决定。"
  一周后,李瑞带着报告来到了那位面试官面前,陈述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看法。面试官看完李瑞的读书报告之后说:"你的意思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有误,不宜出版,是吗?"李瑞很肯定地点点头。"那如果我告诉你这本书的作者是知名主编,并且是我的好朋友,你的评语会不会有所改变?或者,如果我告诉你我已经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并且打算明年春天出版的话呢?"李瑞听完,简直懵住了。他迅速思索着这个坏消息,怀疑自己怎么这么容易就跌进了面试官的陷阱。但他转念一想,既然都已经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如果马上转变口风,难免会给人留下见风使舵的坏印象,还是诚实一点,将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于是,李瑞鼓起勇气,坦然地说道:"这本书我仔细地看过了,可能是后期校对不够仔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书中存在很多很明显的错误,如果要出版,肯定要仔细再做修订才行。"面试官听完,放下书稿,意味深长地说道:"小伙子,很高兴你坚持了你的原则,出版业确实是一个需要一丝不苟,甚至‘斤斤计较’的行业,希望你加入我们之后也能够继续保持你这种诚实、有主见的个性。"就这样,李瑞成功拿到了这位面试官、也是这个出版社社长亲手发出的入职通知。
  故事里,李瑞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社会新人哪里会想到,即将拿到手的offer居然遭遇了这样的"拦路虎"。其实这就是面试官为了测试李瑞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而给出的"磨难面试"。这种"磨难"往往会突如其来,不同的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花样百出,非常犀利,让你在面试之前根本无法做准备。
  我们不能责怪这些"盛气凌人"的面试官如此为难这些新人们,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也不希望自己千挑万选来的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面对压力或者是突发事件无从下手、呆若木鸡。既然这种情况不可避免,那在面试中,我们又应当怎样去应对这些看起来像是"刁难"的问题呢?
  1. 坦诚是基础
  很多时候,面试官在问你一些比较刻薄的问题的时候,他想听到的答案并不是你的刻意奉承,而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考察你的职业道德或者是个人品行。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想让面试官觉得你这个人过于油滑,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用心里话来回答吧。
  2. 要敢于表达自己
  "磨难面试"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面试官常常会抛出一个工作方面的问题,让你讲出自己的处理方式,当你表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他又会开始嘲笑你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如果你这个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主张,那么面试成功率已经缩减了20%。试想,如果面试官真的想拿这样一个问题来考察你的专业能力,那他会跟你讨论出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而不是在听罢你的想法后一笑而过。这个时候,你的答案不是关键,关键是你面对不同意见时的态度: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人云亦云,听到不同的声音就马上放弃?相信每个面试官都不会喜欢后一种求职者。
  "磨难面试"是无法预计的,我们不可能给出一套标准的"参考方案",需要应聘者做到坦然面对,毕竟这个面试过程考察的主要就是你的心理素质,如果你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表现得惊慌失措,相信你在面试官心中也就很难拿到高分了。
  梦象密码,寓言寓理
  科学不是万能的,即使我们已经到达了火星,也并不能说明身边的一切都被科学搞清楚了。比如说"梦"这种现象,每人每天都在发生着,可科学的解释却还是让人感到似是而非。
  据研究统计,假如一个人能活到70岁,那么他将有25年处于睡梦当中,一生要产生13万个梦境。如此多的梦境,是精神财富?还是一钱不值的垃圾?这个问题,养活了无数的研究者,从古代的《周公解梦》,到近现代的弗洛依德、荣格这样的大师。可惜的是,在大师的身后,人们并没有变得心明眼亮,依旧稀里糊涂。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一个梦呢?关键在于梦的标志物。
  许多人都关注梦境的本身,比如情节、场景、人物、对话等,但真正有意义的却是每个梦独特的标志物。比如说,梦见蛇、龙、太阳、小桥等,梦就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标志物来表达它的意思。古代的《周公解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罗列了许多标志,并标明每一个标志什么。例如:"见浮云:做事不能。云青黑:凶。云遮雾世:大吉利。黑云降地:食气病。霜雪降:主事不成。雪下地湿:大光阴。雪落上身:主丧事。雪不贴身:主寿服。"
  但为什么即使读透了《周公解梦》,我们依旧解不开自己的梦呢?根源就在于每一个梦都是个性化的,每一个梦境标志,只对梦者本人有意义,而对其他人却毫无意义。比如说同样梦到滔滔洪水,南方人与北方人对水色的感觉是不同的,可能南方人认为清澈的水为美,而北方人看惯了黄河水,就认为黄水为美。如此一来,同样是水,可以代表截然相反的两种含义。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同样的梦也有不同的含义。
  而《周公解梦》,恰恰是抓住了共性,而完全丢弃了个性,任他是谁,只要梦见"登上屋"就必得高官,完全抹杀了每个人精神世界的不同点。这样解梦的书只能看看而已,起不了多大作用。真正能把梦解释明白的,唯有梦者自己。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梦境中标志物的含义呢?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长期的经验。首先,要记住自己的梦,最好将记忆清晰、情节完整的梦记录下来,这样的梦一般都有关于你的重大信息。然后再去品味每一个标志物的代表意义,比如说,有人梦到鞋就是工作的选择。
  解梦就好像破译密码,一旦你找到了第一个标志物,就找到了第一个密钥,就能解开一段信息。这样不断的累积,就会形成一部密码本,再难解的梦都会展示它所携带的信息。而当你一旦确定了一个标志物以后,梦就会经常用这一标志物来传达固定的信息。所以说,梦是可以训练的。
  但千万要注意,梦境的标志物所代表的含义,与你对这个标志物的认识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大脑在选择标志物的时候,更多是从潜意识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从你的显意识出发。比如说,鞋在显意识中代表着走路、舒适等意思,转意可以代表人生的道路、选择等,可是有此等象征的标志物有许多,为什么大脑单单选择鞋作为标志物呢?这一定与你此前对鞋这一物品有特殊的认识有关,或者与你小时候的某种经历有关。我们用一个例子说明。
  有一个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小时候家里穷,穿的都是父亲工厂里发的劳保解放鞋。这个孩子太淘气了,一双鞋穿不了多久就坏了。于是在他的记忆中,他总是穿着破鞋,而且经常穿两只脚颜色深浅不一的解放球鞋。正因为如此,他小时候经常会注意别人穿的鞋,并用鞋的好坏来评定对某人的印象。
  此刻,"鞋"这种简单的东西,在此人心目中就有很多的含义,如富有、成就、荣耀、前程等。因而在成年之后,梦境就经常以鞋来代表前途、工作选择、工作中的成就等信息。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梦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真实。每个人白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伪装,可一旦到了梦中,人就还原为他的本色,所有的伪装都会消失。从这个角度来说,梦境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本性,就会做什么样的梦。比如说,一个本性很刻薄的人,他的梦同样是刻薄的,总是在指责别人,总是对世界不满意。而一个生活中斤斤计较的人,他的梦总是零散的片断,过分关注细节而失去了总体。
  或许,梦里看人生才可能更真切。
  从传说里的黄帝算起,中国人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以20年为一代人来统计,中国人已经生存了近300代人。而对逝去的祖先,人们一般是通过读史来了解他们当时的思想、情感,知晓他们成功后的喜悦与失意后的痛苦。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书不是绝对的正确,它只是前人想告诉或者能告诉后人的事实,而前人不想告诉,或者不能告诉后人的事又有多少呢?比如说,一个历史人物,保留在史书中的人物,已经不是原本的人物,他是经过写史人品评后的人物,这样一来,著史者喜欢的人,保留下来的就有更多的正面资料,而著史者不喜欢的人,保留下来的就有更多的负面资料。
  所以,读史识人,只能是各取所需。
  有幸的是,历史上还保留下许多历史人物的梦境,通过这些梦境,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贴近他们的本性,更好地品味历史中他们的喜怒哀乐。
  1、挂了也得说实话
  吴王夫差在历史上是个悲剧人物,上智与下愚同时存在。他强大了吴国,上演了战国后期回光反照的最后一场争霸戏,这是上智。但他又将大好的机会拱手送给了越国,自己被逼自尽,这是下愚。其实夫差的悲剧人生,早已深埋于他的本性当中,治国失误仅仅是外在的表象而已。
  据说,吴王夫差准备攻打齐国,一日午睡,忽然做了个怪梦,貌似帝王打仗前都爱做梦。夫差梦见三只黑狗叫,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而且厨房里的灶台也断了烟火。于是赶紧找来太宰嚭给他解梦。
  太宰嚭一来,好一通奉承:"太好了大王,您这次攻打齐国必定大胜,您梦到狗叫,一会在南一会在北,说明南北臣民都臣服于您啊,厨房断了烟火说明您圣气有余。"这一番胡诌,一时竟把夫差忽悠得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夫差的心里还是隐隐地有那么一丝的不安,于是他又把另一个没用的大臣王孙骆叫来给自己解梦。这位左司马大人知道自己嘴皮子的功夫不行,就把闻名吴国的算卦占卜高手公孙圣推荐给吴王,这下可把公孙圣害惨了。
  当公孙圣听到吴王要召见自己时,蹲在地上大哭起来,搞得他老婆很郁闷,抱怨他说,别人一听大王召见都喜出望外,想着是祖上八辈子积德才有的福气,你怎么就这么窝囊呢?公孙圣过了一会止住悲伤对他老婆说:"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啊,今日壬午日,时在南方,正应了命属上天,是不得逃亡的征兆,我不光是为自己的命运哭泣,更是为吴国和大王的命运悲哀啊,我今天一定会一去不复返的,而且死得也不明不白,你日后好自为之吧,夫妻一场你可别忘了我啊。"说罢与老婆挥泪而别。
  说罢公孙圣来到宫里,对吴王夫差说,如果我说了实话您肯定得把我拖出去斩了,但我身为忠臣,即使挂了也得说实话啊。"大王要亡国了!狗叫,说明宗庙没了主人;厨房断了烟火,说明粮食已绝。宗庙无主和没什么可吃,这不都是亡国的预兆嘛。"
  同样一个梦,由不同的人解说出来却是如此大相径庭,旁边的太宰嚭和王孙骆一听这小子是活得不耐烦了,居然敢当面在国王和大人这里信口开河,不整死他哪行啊!
  最重要的还是夫差的态度,他不久前战胜了越国,又打败了楚国,风头正劲,心里只想着会盟天下英雄,过一把当老大的瘾。人往往会在得意的时候忘了自己的身高体重,酥酥的骨头只能靠空气托着,承受不了半点压力。而公孙圣的话就如同一座大山。所以夫差就有两种选择,要么骨头压断,要么搬开大山。夫差选择了后者,他命武士石番用铁杖打死公孙圣。
  公孙圣临死前仰天长叹说:"老天爷知道我冤啊,说的全是实话,却没有好下场。连葬身之地都没有,后人若是念叨我的话,我只能在大山中隔空和你们对话了啊!"夫差气愤地命人将公孙圣的尸身扔到了秦余杭山里。没想到日后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还真是应验了公孙圣的预言。当夫差逃到余杭山的时候,想起了公孙圣留下的遗言,于是就对着大山叫了三声公孙圣,没想到公孙圣还真是三叫三应。
  公孙圣说实话的代价就是惨死杖下。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直言而亡者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因为讲真话被诛九族。想想真是悲哀,但那些听不得实话的人岂不更悲哀,如同吴王夫差,当感悟到公孙圣冒死释梦的忠心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最后勾践灭吴国,夫差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2、象牙把大象给毁了
  六朝时期,浙江绍兴出现了位年轻的学子,名叫张茂。他品行端正,学问也是一级棒,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但只因他人太过老实,一点都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直到20多岁还是草民一个。
  有一天,他的好友万推前来拜访他,两人谈古论今,评论时事,聊得畅快淋漓。这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月亮也升起来了,整个院子被月亮映得明晃晃的。那时候正是秋季,满园的菊花也开了大半,张茂趁着美景,在花前石桌上摆下几样素菜,和万推一起边喝酒边赏起月来。二人边喝边聊,说到朝廷的偏安一隅,奸臣的当道,皇上的昏庸等混乱状况,张茂不禁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愤愤之余,他便多喝了几杯酒,估计是酒量不行,没多大会儿工夫便倒下睡着了。
  迷迷糊糊地张茂来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绿树成林。他正奇怪自己怎么来到这里,突然,眼前一道华光闪过,五彩的光线后面慢慢地走出一头巨象。那巨象火眼金睛,两根长长的象牙翘到了半空,庞大的身躯像一座小山似的。张茂一看这阵势,吓得想跑,脚下却使不出一点劲儿来。巨象走到他的身边,用长长的鼻子蹭了蹭他,然后扬起鼻子大声呼啸了几声,又踱着步子离去了。张茂这才从惊恐中回过神来,再睁开眼睛时,却发现自己躺在竹床上,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是在做梦,于是便把这情景告诉了万推。
  万推是个推理高手,于是便笑着对张茂说:"这绝对是个上等的梦,小弟要先恭喜您了!"张茂一头雾水,忙请万推为他细细道来。
  万推道:"梦中见到了大象,大吉大利。大象,就是大兽!"兽"和"守"是同音,大哥您不久的将来必定要当上大郡之守啊。"
  说完停顿了一会儿,万推抬眼看了一下张茂,又说:"只是……"张茂忙问:"只是什么?万兄尽管说就是!"
  万推道:"只是,功成名就之后,您恐怕不能一直顺利到退休啊。因为梦中的象牙是贵重东西,大象往往因其牙齿而遭人猎杀。因此您必须谨慎,谨防小人谋害啊!"
  过了没多久,张茂果真步入仕途,一路平顺,做了浙江省湖州市的太守。晋元帝时,王敦执掌朝中大权,张茂因他那直肠子、真性情,得罪了王敦,于是王敦便派人把他暗杀了。这一切,还真应验了万推当年的预言。
  中国几千年来所崇尚的处世哲学是中庸,不上不下,不正不方。想了解其中奥秘,不妨看看大河里的石头都是什么样的,都是圆的。唯有圆才是石头与水、石头与石头最合理的相处之道。人生也像是一条大河,要想活得好,圆通才是最好的方法。
  3、厕所里传来福音
  沈庆之,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年代的人。他年轻那会儿,正赶上东晋末年,朝政一派腐败景象,所以,当时沈庆之未满20岁就跟着起义军打仗去了,别看他岁数不大,却是个极有抱负的人,打仗也相当勇猛。但最终起义军还是被镇压了,沈庆之壮志未酬却无处安身,只好回家种地,勉强维持生计。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过着生活,快40岁了人生还没有什么起色,弄得他自己也很郁闷。
  心事重的人脑子一般都闲不住,总在想事情。有一天夜里,沈庆之突然做了个梦:他家里来了一支仪仗队,他竟然把仪仗队引到厕所里面。厕所里虽然清洁,但毕竟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醒来后他感觉肯定不是什么好预兆。
  当时有个善占梦的人为沈庆之解梦说:"你必定大富大贵,而且就在旦夕之间。"沈庆之问他缘故,占梦人说:"仪仗队是富贵的象征。厕中,所谓"后帝"也,知君富贵不在今主。"原来当时俚俗之语有把厕所称之为"后帝"的,所以占梦者说,你要富贵还要等下一个皇帝。说来也巧,不久先帝刘裕死了,等到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沈庆之果然大富大贵了起来。
  说来也是沈庆之运气比较好,他的哥哥是大将军赵伦之的手下。有一次,沈庆之去看望他哥,遇见了赵伦之,赵伦之对沈庆之很赏识,便让他跟随自己的儿子赵伯符做了随从。沈庆之在作战中为赵伯符出谋划策,只要有沈庆之在,这仗准打得赢。有一次赵伯符北伐,中途病归,沈庆之继续统军北伐,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后来文帝也听说了他,并亲自召见,还封了他个太守。
  时间越久,宋文帝对沈庆之的才能就越发欣赏,以至于后来刘湛阴谋造反时,文帝赶紧把沈庆之召唤来。沈庆之披盔戴甲来见,文帝见他这身打扮,大吃一惊,问他怎么穿这么正式,他说知道皇帝您召见的急,没来得及换衣服。文帝一听,感到很欣慰,便派他收捕吴郡太守刘斌等人。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之后官职不断高升。
  不久,宋文帝感觉刘宋日益强盛了,便想再次北伐,扩张下自己的领土。沈庆之认为时机未成熟,就不停地劝皇帝,您不能草率行事啊,之前咱们北伐失败难道您忘记了吗?可皇帝听不进去,懒得搭理他,就找来两个文绉绉的人跟他理论。
  沈庆之无奈地感叹道:"大王啊,治理国家和治理家是一样的,耕田得问农夫,织布得问村妇。您这派两个白面书生和我理论,他们懂什么叫打仗吗?"皇帝听了更不耐烦了,说我决定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了,你别再费口舌了。皇帝不虚心听取沈庆之的意见,结果就真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从此,"白面书生"一词,就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懂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付诸实践的那些人。
  4、祥寺的由来
  武昌下游三十里处有个寺庙,叫吉祥寺。这个寺庙建于隋代,虽然不大,但真有点来头,它和隋文帝做过的一个梦有关。
  隋文帝本名杨坚,出身名门望族,16岁时任北周骠骑大将军,但这在当时也是一个荣誉挂职。有一日,他在樊口划着小舟游玩,欣赏美丽的景色,但那天夜里他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的自己独自驾一艘小船,游荡在大江之上,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左手没了。醒来之后,感觉有点后怕。
  第二天登岸后,发现岸边不远荒野处居然还有一座草庵,好似一个世外桃源。庵内有一位高僧,过着简朴而又与世无争的生活,杨坚感叹不已。小聊一会儿后,杨坚就把昨晚梦中景象向高僧诉述了一番。僧人道行极高,听后不觉暗自吃惊,解说道:"舟,船也,船是权乎,这就是说你有权,是大吉之一;舟,可曰龙舟,龙舟即龙船,又可曰龙权,龙权即皇权也,这是大吉之二;没有左手,独拳即独权也,这是大吉之三;一只手即首也,首者,一人也。"说罢,高僧当即起贺曰:"你日后当贵为天子。"
  杨坚听后,满心欢喜。尽管是牵强附会之说,但仍是兴奋不已,夜梦的担忧之情,霎时烟消云散。虽然深知自己只是朝廷命官,日后未必能当皇帝,为了不使老僧扫兴,他当即口头承诺,假如以后真当上皇帝,一定要重修庵寺,以谢高僧。
  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十几年后,杨坚为皇亲国戚,入朝为官,世袭隋国公,后为辅政大臣。掌握了北周的大权,后废掉了9岁的外甥小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南征北讨。
  公元588年,他派儿子杨广为统帅,率50万大军伐陈,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灭掉了陈国,平定了江南,从而结束了南北朝169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史称隋文帝。他的儿子就是日后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
  杨坚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日后会真的当上了皇帝,君无戏言,一言九鼎,后来他就在释梦的地方建起一座寺庙,取名"吉祥寺"。
  吉祥寺的千古传奇,令世代的樊口人激动不已,饭后茶余,前传后教,作为一种传奇文化,渊源流长。宋代张舜民曾为此写过一首诗《舣舟樊口过吉祥寺》:
  江上秋风九日寒,故人尊酒暂相欢。
  如何塞北无穷雪,却坐樊山竹万竿。
  其实此梦说来看似有些荒诞,大凡古代的帝王都有过类似的梦,要么老僧是个托,杨坚借他来为自己做宣传;要么就是后世无聊文人以讹传讹的编造。人们会说,假如梦见自己没了脑袋,岂不真成了上帝?但如若真有这样的梦,听故事之余,看看杨坚成功的路上,这个梦或多或少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神乎其神,梦境成真
  "预知力"是人类千年不变的梦想,从远古的巫师,到现代的所谓大师们,一边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边在厚颜无耻地欺骗。可是,人们还没有彻底把这个谜底揭开。
  那么人类有没有"预知力"呢?有!至今确定无疑的预知力只在梦中。一般通灵者和气功大师的所谓预知力,还经不起科学的检验,但所有心理学家都不会否认"预言梦"的存在。
  苯的分子结构一直是19世纪有机化学家最头痛的问题。学化学时大家都知道,要想完全了解某个化学分子,必须掌握它的分子结构,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图形,在所有的分子中,原子以直线结合在一起。苯分子结构的发明者凯库勒发现,可以用一个环来表示苯的分子结构,而苯环的发现就得益于他的梦。在1890年的科学讨论会上,凯库勒这样讲述了他的发现:"原子一直在我眼前旋转……我脑子里充满了类似的图像,我能看到大量奇怪的形状和长长的链,原子就像蛇一样在盘旋。突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组成了一个圆环结构,不停地在我眼前旋转。我仿佛感到被闪电击中,惊醒过来。"他最后无不感慨地对与会者说:"各位先生,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们将获悉真知。"
  20世纪另外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波耳,他创造了量子理论,并获得诺贝尔奖。但据他自己回忆,量子理论的发现,与梦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他正在研究元素周期表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在有些元素之间没有过渡元素?正在此时,他做了一个梦:几匹马正在比赛,所有的马都在用白粉标出的跑道上奔驰,只要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马允许改变跑道。如果有一匹马沿着白线跑,踢起白粉,它就被立即罚下。他醒来时意识到,"跑道规则"象征着他的问题答案,当环绕原子核作轨道运行时,电子就像马奔驰在跑道中一样,它必须沿着规定的路线运行,而运行电子的路线则由量子来决定。在这个梦的提示下,波耳创造了他的量子理论。
  公元2世纪的《恺撒传》中这样记载:有一天,某人对恺撒大帝的继承者奥古斯丁说,他做了一个梦,奥古斯丁在梦中被人暗算,并说了详细的情况。奥古斯丁格外留意这个梦,结果他真的在一场谋杀中保住了性命。从此以后,奥古斯丁对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经颁布了一项法令,任何公民只要梦到关于共和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向他报告。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著名的梦例,而大多数的平常人其实也会有此类的梦。比如说,晚上梦到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访,过了两天,这位朋友真的就来访了,而来访的情节几乎与梦境相同。古代人将此类梦总结为:"梦君则见君,梦甲则见甲,梦鹿则得鹿,梦栗则得栗。"在梦的分类中,此类梦叫"直梦"。
  尽管可以举出许多这样的事例,但至今却无法解释这种"预言梦"存在的原因和机理。可以这样设想,原始的人类本身就有预知的能力,以帮助人们度过早期的童年时期,只是后来随着人类自身能力的提高,创造出了一个完全隔绝的城市环境,远离了大自然,而代价就是预知能力的丧失。
  但无论如何,通过下面这些故事可以感觉到,梦其实比我们更聪明,我们原本丧失的能力在梦中被保存了下来。朴实善良的老两口为儿子病情担忧,药王孙思邈梦中传授医病良方治好其子的病。嚣张跋扈的李辅国最终因树敌太多,而被人刺杀,也应了唐代宗的梦。虔诚的雍法志,梦中神仙道士赠其神奇扫帚,实现其修道愿望,只可惜他最终因禁不住女色诱惑半途而废。还有石婆神梦中助皇甫弘金榜题名等都是直梦特性的体现。这其中一些案例肯定是巧合,但有些案例却透露了一些玄机,值得我们去体味一下。
  记住凯库勒的话:"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们将获悉真知。"
  1、这孩子,孔子都会待见
  薛夏是曹操和曹丕时候的臣子,深得他们父子的爱戴。魏文帝曹丕甚至怕他家里穷买不起衣服,还曾脱下自己衣服赐给他。他能受到这父子两代的如此厚爱,自然是有道理的。
  据说薛夏母亲怀他的时候,梦见有人送来一箱衣服,说:"你一定能生个贤明的儿子,被帝王所尊崇。"后来她生下薛夏,这孩子从小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长到20岁左右时,学识就远远超过他的同学。
  可是如此优秀一个青年才俊,走向皇宫这条星光大道,也还是经历了一些磨难。当时薛夏生活的地方叫天水,那地方有姜、阎、任、赵四大姓,把持着当地举荐的大权,薛夏出生在微贱人家,自然和大户不是一路,也不愿意屈从他们,薛夏便外出游荡去了。到了京城洛阳时候,魏太祖曹操听到他的名气,还挺重视他,对他很是尊敬。无奈后来那四大姓因嫉妒生暗算,薛夏还是被收捕进了牢狱。
  太祖在冀州,听到薛夏被本郡关押的消息,呵斥那官吏说,薛夏是没有罪的,是被人陷害的,并命令那管事儿的放他出狱。出狱后曹操任用他为军事长官属官。到了文帝曹丕时候,又十分看中他的本事,让他做了秘书丞。
  魏文帝曾赞扬薛夏说,当年都说公孙龙是辩才,但他迂腐而又狂妄。而薛夏所说的呢,都是圣人之言,只有子游、子贡之辈才能赶得上。说罢,文帝亲手为薛夏题字:"入室生"。可见两人多投缘。
  有一次,征东将军曹休来朝廷,当时文帝正和薛夏研究事情。文帝看着薛夏对曹休说:"此君,秘书丞天水薛宣声也,宜共谈。"连军中大事也不让薛夏回避,看来文帝还准备进一步重用他。但很遗憾的是,文帝很快就去世了。没多久,薛夏也病亡了。
  人才还是需要有人赏识才能绽放光芒,就像魏文帝如此评价薛夏:如果孔老夫子还在世,也会很欣赏他的。这也难怪,薛夏广博的学识,确实一直被后人所称道。
  2、还是没记住父亲的话
  徐羡之,南朝时候刘宋时期的官员,父亲早亡。他早年还曾经是少傅王雄的秘书长,那时候他没有多大实权。有天晚上他梦见父亲对他说:"从今往后,只要你不再从朱雀桥上过,就能大富大贵。"后来他果真听从父命,只有一次,徐羡之上了朱雀桥刚走一半,不由想起梦中父亲的叮嘱,立刻策马返回,结果因耽误了正事被免去了主簿之职。
  也许正因为一直记着父亲的叮嘱,后来他与宋武帝刘裕不但结成了儿女亲家,他的侄子徐逵之还成了小皇子刘义符的大姐夫。刘裕很赏识他,徐羡之因此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当上宰相的徐羡之,很有大局观,善于调度,而且平时属于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内敛类型的人。所以宋武帝刘裕去世时,临终前以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年轻的太子刘义符。这顾命大臣一般是由先皇亲自挑选的,他们必须符合资历、能力双好的标准。像徐羡之,不但资历老,也很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够安抚有不同意见的人。顾命大臣们有权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在朝中可以说一不二,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去向。话说那年少轻狂的少帝义符两年后就被这几位大臣废为营阳王了,不久后还被活活打死。徐羡之等后来立武帝的三皇子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宋文帝。
  为什么顾命大臣要废黜先皇遗训要辅佐的小皇帝而另立?为什么顾命大臣又被自己拥立的小皇帝要了性命?宋少帝义符自小缺少管教,养成了荒诞淫逸的坏毛病,做了皇帝后更是肆无忌惮,干出了不少昏悖狂乱的事情。不过因为还没有亲政,所以对军国大政并没有造成大的破坏。但是,徐羡之等人不能不对他日后可能荒唐误国产生顾虑,而且这样一个昏乱的小皇帝一旦亲政了,会怎样对待曾经管束过他的顾命大臣们,实在是令人不敢想象。
  废了刘义符,立了宋文帝。文帝刚开始表面看起来还算听话,但是心里很不满意这些顾命大臣的专权,但为了等待时机夺权,只能先稳住这几个老家伙。时机成熟后,文帝亲政,徐羡之、傅亮、谢晦陆续被亲政后的文帝诛杀。
  这后来发生的事,看似又与当初父亲托梦没什么关系,但实际还是有些内在的必然。人们常说的"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与风险往往是同时存在。坐上了宰相和"顾命大臣"的要位,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面,人已经站在了朱雀桥的桥头,当年父亲就是想告诉他这个意思:这是个危险的活儿,甚至是要玩命的。
  这徐羡之,还是没记住父亲的话。
  3、药王托梦救命招
  五代时,眉州下方埙地区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叫家居泰,如果在今天,这人名儿乍一听有点像家居品牌。不过这家人并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过的平平安安。相反夫妻俩很大年纪了,才生了一个儿子。老两口对这根独苗儿可是百般呵护,当心肝宝贝儿一样供着。可就是如此娇养还是出了问题,这小孩儿长到20岁时,忽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身体一天天瘦了下去,做父母的自然心急如焚。于是夫妻二人到处寻找名医,都没什么效果。快要绝望的时候,买了一本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放在供奉神仙的台案之上,天天烧香给他儿子祈福。
  大概这么祈祷了十来天,有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同时梦见一位穿着白衣服的老头儿,特别和蔼慈祥地看着他们,并告诉二人说:"你们的儿子得病是因为在出生时禀得父母的生气较少,抵抗不住外邪之气的侵蚀,现在终于发作出来了。我现在教给你们一个补救的法子:你们老两口每日清晨各自向他呵气,让他开口咽纳,这样呵三日,其病自会痊愈。"
  夫妻二人醒后,将梦境互相述说,一听俩人居然做同样的梦,没错,肯定有准头了,于是赶紧来台案前跪谢。夫妻二人按着药王支的招,给他儿子吹气。这么坚持了三天,他孩子的病果然慢慢好起来了,只是身体仍很虚弱。后来又连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其子渐渐变得身强体状,目光炯炯有神。
  梦里也能给病人开对药方,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传说,但说明孙思邈精湛的医术还是被人民所崇敬。据说,当时洪洞东西两山的老百姓,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认真观察发现,患这种病的人都是贫穷人家,富人很少有。于是他推断可能是穷人营养不良所致,又看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当地飞禽走兽很多,他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有关孙思邈的传说故事,尽管故事各不相同,但都是关于他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是何等高尚的医德。"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至今仍被许多医生奉为工作准则。
  4、阴间事情也知晓
  说起陶弘景这人,有"山中宰相"的美名,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生于南朝宋孝武帝时期,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段传说:他母亲梦见自己怀中飞出一条青龙,之后又有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到了她家里,但她看到的青龙却是没有尾巴的。随后他母亲便怀孕了,生下了陶弘景。解梦的人说,这预兆了后来陶弘景终身不娶、没有子嗣,事实也正是这样。不过虽没有孝子贤孙伺候着,他也活了81岁高龄,这肯定和他精通养生医术有关系。
  陶弘景从小就喜欢读书,爱好广泛,擅长弹琴下棋,还有得一手好书法,道术、医术也不逊色。就连阴曹地府的事情他也知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陶弘景,他性情温和,人缘儿特别好,曾任齐宜都王萧铿的侍读。后来,萧铿惨遭杀害。据说陶弘景曾梦见萧铿来探望他,并说他本身无罪是遭人陷害的,三年之后还会投胎到自家。陶弘景在梦里还问了问萧铿去幽冥地府以后的事情,从而获得了阴间幽秘异闻的第一手资料,并将这些秘闻整理成书,名曰《梦记》。
  不过因为他大半生是隐居在山中的,所以他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梦记》中一小部分故事收录在《太平广记》里,至今还常被人拿来翻看。至于他为什么归隐山中,大概是他愤于当时朝政腐败,于是弃官到山中炼起了丹药来,小日子也过得悠哉。后来梁武帝称帝后,想让其出山为官,答应给他丰厚的待遇,但他还是不肯。无奈,武帝便常与其书信来往,与其商讨朝中大事,陶弘景"山中宰相"的美称也因此而来。
  朝中的王公贵戚等,听说了陶弘景的名气,也纷纷前来拜访,对他造成很大干扰。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他独自在楼上关门读书,研究道术和炼丹术,对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一书重新进行了细心周密的整理,还进行了创新研究。他那种对待事物上严谨的精神和对待生活上与世无争的心态,着实让人敬佩。他老人家81岁辞世时仍筋骨活动自如、鹤发童颜。
网站目录投稿: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