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乡的文明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的主题,以创建平安吴仓堡为主要任务,以创建文明站所为突破口,在巩固县级文明乡镇荣誉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我乡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营造了良好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树立文明村镇新形象 始终抓牢发展的主旋律,发挥优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树立文明村镇新形象的一项主要内容来落实。 今年,我乡按照 "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建设模式,坚持实地实际的原则,以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选择近乡、近路,条件较好、群众认识比较高的川道四个村15个村民小组474户2088人的361孔窑(房)新建任务和1718孔窑(房)的旧村改造任务。截止10月底,全面完成了新建任务和改造任务,同时,整体推进了新型民居点的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家庭亮化"四化工程"。新建川道村部4个,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创建平安吴仓堡,维持文明村镇新秩序。 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市提出创建 "平安吴仓堡"的号召,从我乡实际出发,开展了创建"平安村镇"和"平安家园"为主题的活动,维护了文明村镇新秩序。 在打击 "盗抢"专项整治工作中,把打击"盗抢"现行、缉枪缉爆和收缴管制刀具、出租房清查、清积案追逃犯、打击赌博、流氓滋事、吸贩毒和特种行业管理等8个专项工作作为重点,下狠力、出重拳强攻猛打,取得显著成效。今年来,全乡刑事立案31起,治安查处64人次,抓获吸贩毒人员 1 人。 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中,把公众聚集场所、重点工程、石油开发、道路建设、森林防火、农机安全生产等 6项工作做为重点,采取检查劝导、限期整改、强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等措施,最大限度的整改和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对公众聚集场所重点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强化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整治,严格火灾隐患整改。对农机安全的整治,重点落实"三长"责任制,坚决打击无证驾驶,切实抓好安全设施的配置等。 在道路交通秩序的专项整治工作中,把商品摊点占道经营、乱挂遮阳物、车辆乱停放、临时市场管理、乱张贴广告、乱倒垃圾等 6个专项工作做为整治重点,由工商、交警、派出所、环卫等部门组成综合整治队伍,分成三个片区,集中整治管理,使乡村容貌、交通秩序大为改观。同时,规范管理,强化乡村容貌和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进一步明确责任内容、范围和职责。划定车辆停放线,规范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有序停放。成立一支8人的督导队,加强宣传劝导工作,力戒不文明行为。 三、深化思想教育,提倡文明村镇新风尚。 年初,乡党委在研究精神文明工作要点时,认真地分析当前思想教育中普遍存在 "四化"问题,即公民行为规范意识淡化,思想政工手段弱化,失范监督措施软化,思想教育运行机制僵化。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并实施四条措施,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教育。 一是利用政治优势抓宣传,教育群众。运用乡党校、乡农技学校、中小学校等载体,组织街道居民和各村群众代表原原本本地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还聘请县委党校教师对党员、干部、居民代表进行骨干培训,培训一百多名带头遵守 "三德"规范, 并且敢说会说的公民道德建设宣传员,深入中小学校、村民小组作学习辅导6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7000多人次。 二是发挥站所职能讲服务,说服群众。在思想教育中,重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国家工作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由吴仓堡卫生院组建一支 "学雷锋、送温暖"巡诊医疗队,定期上门为弱智儿童、孤寡老人进行免费体检、送医送药献爱心,扶持社会弱势群体30多人,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目前,乡、村、乡直各单位都以吴仓堡卫生院为榜样,开展优质服务,争当"三德"标兵。 三是开展创评活动树典型,引导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参与文明卫生村组、五好文明家庭、十星文明户的评选,增强村民对公民道德规范的认同感。通过开展创评活动,评选出群众信任、带头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五好文明家庭 174户、 文明村组6个、十星文明户171户。 四、坚持执政为民,形成文明村镇新合力。 坚持 "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是我乡党委、政府工作和人民群众生活实现良性互动的长久纽带。 一是急群众之所急抓重点难点。在各项工作中遇到困难,乡政府干部都能够进村入户听取群众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向党委政府如实反映情况。通过召集各种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将问题予以落到实处,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是想群众之所想抓日常事务。首先从干部的作风入手,公开承诺服务,热情为民,作好落实低保,优惠政策等工作。农村工作就在一些小事、一些细节上下功夫、赢民心,提高凝聚力。要求两委经常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和群众谈心,与群众相处融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