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物理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该文就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引领过程指导,教会探究方法;放手让学生"玩",培养质疑探究等教学策略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式;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
  例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的四种结论:一、转化前后能量不变;二、转化后能量增加;三、转化后能量减少;四、看不出来。教师提出以下建议或者问题;
  1.1滚摆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为什么每次上升的高度在不断减少?
  1.2在做光热转换时,为什么要用黑色的塑料袋?
  1.3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用玻璃棒为什么不用铜棒?
  1.4怎样设计实验说明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交流的结果是,学生们明白了教材选择这个实验作为探究能量守恒定律的,以及用这类实验来探究能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有同学提出了,在实验中怎样才能说明能量守恒,都令老师耳目一新。就一个简单的实验,却蕴涵了这么多的意义,就是编教材的老师也未必想得到,这就是交流式的学习。
  2.引领过程指导,教会探究方法
  在探究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你见过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吗?"
  例如要通过实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如果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事先给定的记录表中,分析表中浮力和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可获得阿基米德原理。其实,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其作用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应当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而教师的最大任务则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在学生的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如下的讨论:
  师:当你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你自己会有什么感觉?同时发现浴缸中的水面有什么变化?
  生:人有变轻的感觉,同时发现浴缸的水面升高了。
  师:你能不能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提出一个探究浮力的问题?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你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
  生:人受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位升高是因为人浸入水中时,要排开一部分水。我想了解,物体排开的水越多,受到水的浮力是否越大?
  生:我想知道,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师:你认为浮力跟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哪一个量可能建立直接的联系?
  生:跟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可能有关。
  师:为什么?
  生:因为浮力是力,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也是力,两个力之间可能直接相关。
  师:你能否将这种关系表达得更具体些?
  生: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师:你作出这个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吗?
  生:没有,这是我的猜测。
  师: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具?怎样测出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难?
  生:需要测量浮力和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只要测出体积,便可算出质量和重力。浮力可以直接用测力计测量,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量。现在的困难是怎样将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单独取出来。
  3.放手让学生"玩",培养质疑探究
  在探究式学习中,师生之间构成的是一种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知识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运动是相对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地心说"不也就正确的吗?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深刻,它涉及到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而多数教师缺乏这一知识,很难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可见,师生互动可以为教师学习新知提供重要的源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品格和超常的智慧,教师除了予以充分的赞赏和肯定之外,也应善于从中启发学生自主质疑探究。例如,在一次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上,为了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了解磁体的基本性质和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师将全班每2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2根小磁棒、1个马蹄形磁铁、铁片、钢片、1元硬币、5角硬币、1角硬币,等等。让学生自己去玩,看看能够發现什么现象,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活动之后,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些学生说:磁铁能吸引铁片,不能吸引钢片。能吸引1元硬币,不能吸引1角或5角硬币。有的学生说:磁铁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特别大,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很小。有的学生则说:两个磁体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同名的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的磁极相互吸引。这时,突然有位学生说:"我发现书本上的结论是错的,两个同名的磁极能够相互吸引。"教师对她说:"请你详细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这位学生说:"老师,这不是我的发现,而是我们两个人的发现。"然后,她一边在桌上做实验,一边说:"我们在两个条形磁铁的S极之间放一枚1元硬币。当拖动一条磁铁时,发现另一条磁铁也跟着移动。这个现象说明,同名磁极是可以相互吸引的。"这时,另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能解释她的这个现象。因为每一个磁极原来都能与1元硬币相互吸引,当三者放在一起,硬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两个磁极之间的相互排斥力,所以,三者能够吸引在一块。"
  参考文献:
  [1]曾春妹.新课程下自主学习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04
  [2]陈琴,庞丽娟.科学探究:本质、特征、与过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1
  [3]张志明.探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网络科技时代,2006,(03)
  [4]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Hppt://www.pep.com
  [5]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网站目录投稿:沛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