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科学技术在古陶瓷研究鉴定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收藏队伍逐步扩大。而中国文物价格节节攀升,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收藏欲望。为了迎合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满足部分收藏者的逐利愿望,大量古陶瓷仿品和赝品充斥市场,鉴定古陶瓷真伪成为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古陶瓷收藏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庞 大收藏队伍对真伪鉴定的期待
  大量古陶瓷仿品在数目众多的小作坊出炉和首次交易后,被部分逐利的中间商人穿上了家传、墓葬、窖藏、遗址和海捞的神秘外衣,装扮成能变为巨额财富的古董文物和稀世珍宝。部分收藏者缺乏对古陶瓷发展历史的了解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按图索骥,自以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不惜血本收购大量的现代仿制品。随着古陶瓷鉴赏知识的扩充,很多收藏者对手中大量藏品从亢奋到迷茫、由迷茫转向不甘,还坚持侥幸地认为总有少数藏品是国宝或到代精品,积极寻找时机出手,期待可以收回投入成本和改变目前窘境。
  古陶瓷的器形、胎质、釉色及其表面状态、色料、纹饰风格及其文化内涵、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等外部特征具有产地属性和时代印记,某些高技术含量的仿品几乎达到了外观特征相近乃至难以区分的水平,传统鉴定方法依据这些产地印记和时代特征进行辨别时遇到极大挑战,有些专家不置可否或屡屡败下阵来。一些高仿品几经转手和运作,不乏在国内外大型拍卖会上出现并高额成交的例子。事实说明,古陶瓷仿制水平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极高水准,也是高级仿品制造者和中间商谋划经济利益的驱动力。
  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建工地遍地开花,有些墓葬、城市遗址、窖藏和海捞文物被发现后,由于各种原因被匿藏后从地下辗转流入市场。社会上有些人为了逐利疯狂盗掘墓葬、遗址、窖藏和海藏,盗掘出来的文物几经转手洗白后也流入文物市场或走私海外。这些出土文物经过时间沉淀后,专家们也难以区分是出土器还是传世藏品,民间持有者对它们的身世处于传言之中。更为离奇的是挖坑埋地雷,在穷乡僻壤寻找古墓,从市场购买瓷器仿制品埋入古墓,编造神奇故事在乡间和收藏界散布,几年后一批"墓葬"瓷器出笼并流入市场。在历史上存在后朝仿前朝和窑口之间彼此仿烧的现象,部分瓷器的外部特征相似或相同。由于馆藏器物的品种有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古瓷窑址的全面发掘,更缺乏历朝历代各窑口不同类型瓷器产品的详细资料记载,因此,对民间收藏的遗址、墓葬和窖藏出上的部分缺乏参照物的瓷器产地和年代难以形成准确结论。
  近十年来,一些用仪器开展古陶瓷新老或真伪检测鉴定的社会机构相继问世,迎合了广大收藏者期待科学鉴定的希望。由于这些检测机构的操作人员缺乏对仪器设备的了解和掌控,加上古陶瓷科学知识的匮乏,更因缺少分辨古陶瓷真伪的参考数据,仅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 陶瓷卷》-书中的数据开出了大量符合古陶瓷特征的检测报告。这些检测报告普遍采用一点定真伪,有的报告只有主量成分数据,有些报告即使测量和标明了部分微量成分的数据也是漏洞百出。绝大多数藏者对检测报告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缺乏评估能力,处于怀揣符合古陶瓷特征初步结论的喜悦之中。大量通过所谓科学仪器检测的藏品促使藏者产生怀疑,况且这些通过科学检测的多数古陶瓷藏品得不到具有真才实学和责任感的眼学专家认可,这些收藏者由兴奋转为质疑,由质疑产生迷茫,由迷茫转变成诋毁.在收藏界逐渐形成了科学检测不科学的恶果,也玷污了科学的严肃性。
  为保护民间庞大收藏队伍弘扬华夏文化和保护古文化资源的正能量,为了有序传承和理顺古陶瓷文物市场,面对文物市场、传统鉴定和科学检测的混乱局面,广大收藏者期待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鉴定标准,组织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为民间藏者服务的鉴定机构。
  古陶瓷科技鉴定能解决
  哪些具体疑难问题
  用于古陶瓷科学研究和鉴定的方法有多种,切入点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各有优缺点,根据目前研究现状,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这些科学检测方法究竟能解决古陶瓷研究和鉴定中哪些具体问题,具备了哪些研究基础,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经过了哪些完整器物的检测和验证,这不仅是收藏界普遍关注的,也是从事此项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古陶瓷烧成后,胎釉和色料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几乎不随年代变迁而变化,微量元素相对含量从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赝品难以实现所有元素种类和含量以及表面状态等方面与真品一致,通过测定古瓷中的元素组成和含量,用于判定古陶瓷的产地和年代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是开展古陶瓷科学研究和鉴定的依据。某些元素已作为古陶瓷的指纹元素而被人们接受,亦是目前普遍用于古陶瓷新老识别和真伪鉴定的主要方法之一。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例,按照科学分析要求与9省2市(福建、江西、浙江、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占自治区、北京市、成都市)的考古部门合作,收集了四十多个典型窑址发掘出土的产地和地层年代明确的11000余件古陶瓷残片标本,建立了可靠性高、代表性强、实用性广、目前样品量最多的用于科学分析的标准样品库。应用多种分析技术进行了有损和无损分析,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统计性和实用价值的6000多个样品有损分析和10000多个样品无损分析的古陶瓷数据库,是目前国内外分析样品量和数据量最多的数据库。
  通过大量实验分析数据的多元统计处理,研究了古陶瓷内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各窑口不同文化期古陶瓷化学组成的产地属性和年代特征,从南北多省的古陶瓷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万余件残片标本的分析数据中,总结出目前这些古陶瓷标本的胎釉和色料中化学组成具有的普遍规律,那就是微量成分的含量很低,尤其是高仿者常用来改善现代瓷器釉面光泽的元素锌(Zn)、钡(Ba)和锆(Zr),尽管不同窑口和时代瓷器的微量成分变化范围不尽相同,都遵守这个规律,它是判别瓷器新老的重要科学依据。应用大量分析数据解决了多个陶瓷考古难题,如回答了浙江越窑秘色瓷是否专门烧制的学术争沦,将湖田窑二元配方的年代提前约300年,建立了唐三彩产地界定依据和科学标准、并实现了古代唐三彩和现代仿品的辨别,基本确立了河北精细白瓷烧制窑口的科学界定依据,建立了元代青花瓷的真伪识别参考依据和区分元明清青花瓷年代的判据,提出了南宋官窑瓷器和汝官瓷的产地指纹元素。近几年,应用这些参考数据和判据开始了陶瓷烧制年代的探索性社会服务。
  在逐渐开展的探索性社会服务中,我们获得了实际检验分析数据的机会,不断取得古陶瓷研究和鉴定的新成果。面对藏家们送来科学检测的完整器,有些明显不具自‘‘占代瓷器的外观特征,有些器物外观尽管具有时代特征和老旧感,但在放大镜下有些器物的气泡不具有古代柴烧特点和裂片不具有经历漫长岁月的痕迹,为了减少藏者的损失而拒绝对这些器物进行初步检测。通过外观目测和亚宏观分析后进入初步检测,如发现瓷胎、瓷釉和色料中任何一处添加了明显超过合理变化范围的锌(Zn)、钡(Ba)和锆(Zr)的一种元素,将视为现代制品,不予进行全面检测。通过初步检测的器物才能进入全面检测,在瓷胎、瓷釉和各种色料的多个不同位置分别进行无损测量,将不同类型的测量数据与对应窑口和品种的标准样品数据进行统计比对分析,只有送检器物的所有类型数据都落人参考标准数据范围内才能确认为到代真品,如果有种类型数据超出合理变化范围都将判为现代制品或赝品。
  藏家们送来检测的汝官瓷和南宋官窑完整器,尽管外观具有对应时代特征和老旧感,有些器物是经过人为的化学或物理作旧而成,有些器物在瓷釉中添加了锌(Zn)、钡(Ba)和锆(Zr)中一种或多种现代化学成分而产生老旧假象,还有少数器物虽然没有添加任何现代化学成分,但它的产地指纹元素却不符合对应窑口数据,更有少数器物在数据综合比对分析中被剔除出到代真品的行列,只有极少数藏品能通过科学检测的综合数据分析。元青花重器是中国古陶瓷的奇葩,现代仿品有的在瓷釉中添加现代化学成分,有的在青花色料中添加,有些元青花瓷器的青花料却具有明显明代特点,通过对瓷胎、瓷釉、纹饰浅花、深花斑点和底足火石红的多点测量,到曰前为止,近200件疑似元青花瓷器的五种类型数据全部落入标准样品参考数据范围的极少,说明散落在民间的元青花瓷器极为稀少。成化斗彩和永宣五彩也是众多收藏者追逐的对象,在送检器物中有的胎料和釉料是现代机械加工而成,一种或多种色料违背了占代自然矿物料特征,有的器物用电或煤气烧就,还有的在瓷釉中一种或多种彩料中加入超范围的现代化学成分,通过全面科学检测的器物实在是凤毛麟角。有的藏家手持专家的鉴定证书或社会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强烈要求对藏品再检测,多数藏品屡屡不能通过全面的综合检测。化学成分检测方法通过数据比对可以溯源和断代,识别新老和真伪,但不能确定占陶瓷器物的具体烧制年份,这个工作仍然要依靠人文专家完成。
  碳14、热释光是国际上研究和应用了几十年的测年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直接测量器物的年代。碳14适用于史前陶器的烧制年代测量,热释光适合唐代以后的瓷器年代测量,这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直接给出器物的烧制年代,缺点是必须取样后才能测量。目前为了识别是否经过人工辐照作伪需要多点取样,这将给珍贵完整器造成瑕疵,使其价值大幅下降,这是藏者不愿接受的。不同的照射源将产生不同影响,这是将来要面临的新问题。瓷器烧成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水分,羟基拉曼光谱技术通过测量氢氧根的变化确定瓷器新老,这是近十年发展的一种技术。目前最先进的拉曼光谱仪仍然不能实现氢氧根的定量测量。瓷器在窑炉不同位置的釉面烧成状态不一样,在不同环境保存的老化程度不一样导致吸收水分不一样,因此很难建立定量测定标准,但对确定瓷器新老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通过气泡形状和状态可以区分是古代柴烧,还是现代电烧和煤气烧制。用放大镜观察釉表面的破口泡、烂泡、变色泡、裂缝状态和填充物以及裂缝颜色变化判断瓷器的新老,这是近十几年收藏界兴起的一种识别方法,由于无法定量测量,可作为辅助方法。
  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
  古陶瓷器物的器形、胎质和胎色、釉色及其釉面状态、色料、纹饰风格及其文化内涵、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等外部特征是传统鉴定方法进行溯源断代和真伪鉴别的依据。这些外部特征具有声地属性和时代印记,经过几代人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成果,形成涵盖多门学科知识的经验科学,无论现在和将来在古陶瓷鉴定中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占陶瓷传统鉴定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一些知识点上不能构成量化标准,常常各说各道,尤其是釉面状态和绘制纹饰的绘画技巧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难以统.。某些高技术含量仿品几乎达到了外观特征相近乃至难以区分的水平,一些细微特征是人眼看不到的。传统鉴定既要发扬光大,义要吸收现代科学知识,面对漏洞百出的检测报告能进行初步评估,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尽管研究和鉴定古陶瓷的科学方法有多种,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解决古陶瓷研究和鉴定中的所有问题。亚宏观自然老化痕迹观测和羟基拉曼光谱技术能分辨瓷器新老,但不能溯源断代,亦可作辅助手段使用。碳14和热释光可以测定占陶瓷的年代,缺点是不能溯源,还必须取样分析,这是藏者不乐意接受的。无损成分分析法可以实现产地和有限年代的确定以及真伪鉴别,但必须建立庞大的标准样品库和数据库。综合应用这些科学方法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结论,这也是今后占陶瓷科学鉴定的发展方向。从事古陶瓷科学研究鉴定的"作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占陶瓷发展史、窑系窑址分布和各窑口的瓷器品种特征等知识,避免将瓷器张冠李戴,在数据比对时出现低级错误。古陶瓷鉴定是件神圣而严肃的工作,将赝品判为真品是犯错误,将真品判为赝品是犯罪。建议国家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将不了解和未掌控测量仪器、没有古陶瓷研究工作基础的机构堵在科学鉴定的门外,在收藏界还原古陶瓷科学鉴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通过陶瓷田野考占界、文博界和科技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合作,形成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密切交义结合,构成优势互补,实验数据和科学鉴定技术必将为古陶瓷研究和鉴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必将推动占陶瓷研究和鉴定的步伐。
网站目录投稿: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