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最近,济南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刘老师就遇到一个"怪现象":几乎每天都有家长追着她要求给孩子布置作业。(9月19日齐鲁晚报) "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所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减负"工作也很重视,出台了不少具体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一次次"减负新规",一个个红头文件,并没有让学生的书包真正轻下来。为了预防近视,此次重申"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视。我工作在教学一线,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但父母却要求到培训班"恶补"。如此"按倒葫芦起了瓢"的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应该说,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较为复杂,有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评价与选拔标准不科学、唯中高考升学率的病态教育政绩观等;也有教育系统外部原因,如就业竞争压力、社会攀比和功利心态、社会培训机构的不良诱导等。纵横交错的教育焦虑交叉蔓延,使"加压增负"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无意识行为。因此,"减负"不能简化为"减作业"。它是一场持久战,要有系统考虑,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综合实策,持续发力,把"减负"落到实处。 首先,要以增效为关键点。近年来,课外培训机构高薪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出现了课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反超学校的趋势,所以不少家长对选择课外补救趋之如骛,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种情况下,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在增效上下功夫。增效,就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摒弃那种耗时间拼精力的粗放行为,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要素质,减少那些以记忆为主导的练习和考试,增加学生生活感悟、生命体验与探索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增效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监督和评价体系,学校在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时,要全盘考虑学生发展,不能搞"唯成绩论"。 其次,要以改革为着力点。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当前,不少学校对学生考试成绩已不再公开排名,但是家长对成绩的攀比心理依然存在。面对愈演愈烈的攀比之风,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着力构建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坚决杜绝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发挥特长、发展兴趣的权利。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建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成才途径和人才选择观念,营造支持学生多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后,要以创新管理为突破口。减负要构建政府、社区和家庭多方参与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合力营造多方参与的良好校内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在"均衡编班""规范考试""等级评价"等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评价,增进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信任;通过对教师的各种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