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营造温暖的家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使命


  9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下属的3家教育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调查取样覆盖全国,颇具代表性,结果能反映出全国家庭教育的状况。报告显示,"父母"是学生心目中"最崇敬的榜样"、"有温暖的家"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学习"高居"父母对自己最关注的事"前三位。超过二成的学生表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我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
  孩子将"父母"列为最崇敬的榜样,表明了父母在孩子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到外地打工,滋生了数以亿计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留守儿童的心目中,与父母的距离似乎有银河系的星星那么远,与父母的对话似乎有与星际对话那么难;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有不少流动儿童,因为上学成本高,加之城市种种限制性政策,无奈回到偏远地区的老家上学,成为问题更严重的"回流儿童"。
  除此之外,不少正常家庭的儿童也因为社会竞争的激烈、家庭负担的沉重,父母很难抽出时间照顾孩子,结果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亲子沟通、亲子陪伴的缺位。
  给孩子营造"温暖的家",使之不再是孩子的缺憾,这是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英语中,与"家"有关的词汇有house(房子)、family(家庭)、home(家园)。从文化学意义上讲,它们分别代表物质意义上的家、伦理意义上的家、精神意义上的家。我认为,"温暖的家"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营造。
  父母首先要给孩子"house"。这房子不仅是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还是孩子获取一切生存、安全、归属等需求的物质依托。现在,不少父母拼命工作,获取了或多或少的经济报酬,满足了孩子吃、穿、用、住等物质需求,却很少关注其他方面。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或父母疏于照管的儿童占比很大,说明这些孩子缺少家庭安全感。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因为票子而疏忽了孩子。即使因为远在外地工作,不能时时照管孩子,也要委托有监护能力、信得过的人来监护孩子的成长。
  父母还要给孩子"family"。这个家庭应该有完整的家庭成员、完美的发展愿景、完善的伦理规则、无障碍的沟通渠道以及绵绵无尽的用心陪伴。无疑,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存在着某种缺憾,因为他们的家庭结构是不完整的;家因为希望而存在,因为未来而美好,就是由于存在着美好的发展愿景;家必须有完善的伦理规则,孝亲敬长、尊老爱幼等应该充满家的每一个角落;家还应该是一个能充分互动、沟通、交流无碍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的身旁,做一生长情的陪伴,即便你远隔万里,也可以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条件来聊聊天、说说话,了解孩子的现实情况与所思所想。
  父母还要给孩子"home"。真正的家庭,应该让孩子的精神充分成长。此次调查中,孩子们将"有温暖的家"排在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说明他们对家的精神追求何其强烈,几乎到了饥渴的地步。好家庭是孩子永远的精神依赖。
  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许多关键节点需要父母的指导,比如孩子最崇敬的榜样中,四年级学生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老师"和"科学家",到了八年级就变为"父母""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和"历史名人或文化名人"。"老师"和"科学家"地位旁落,"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成为仅次于"父母"的榜样,都需要家长指点迷津。
  调查中,近两成孩子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我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近80%的孩子认为家长最关注我的学习,十之八九的班主任认为家长最关注的方面是考试成绩;而最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的分别只有近三成、近两成、近一成、一成都不到,特别是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的,四年级学生认为只有6.5%,八年级学生认为只有11.1%。难怪,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总之,父母要主动反思怎样更好地履行父母的职责,多想想还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既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物质之家,又要给孩子一个完整而温馨的伦理之家,更要给孩子一个忠诚而依赖的精神之家。
网站目录投稿: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