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人处事讲究恰到好处而不过是一种人


  生活之精髓,在于分寸二字。能察非不察,可谓人生之智;能胜非不胜,亦作为人生之勇。
  把握分寸,就要求我们说话办事"恰到好处而不过"。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分寸,都要讲分寸,为人处事更要把握分寸。有个笑话说,一个傻瓜去吃饭,抱怨食物无味。主人很快就加了一些盐,傻瓜再吃一次后会发现味道无与伦比。傻瓜心想,原来的菜只有在加盐的时候才有味道。如果多加点盐,这道菜的味道就不会更好了。所以这个傻瓜只是简单地往嘴里放了一勺盐,这让他感到不舒服和狼狈。
  把握分寸,就是要把握好火候。把握分寸,就是要把握好尺度。
  人要想了解周围,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交流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沟通并非张嘴就来,也有规矩与技巧。我们皆应掌握其中分寸。正如敲鸡蛋,力过了则蛋黄碎,力小了却又不能将其敲开。对自己和他人亦是如此。
  掌握分寸能让人从容处事。而掌握不好分寸,却可能惹来大祸。
  三国时期的杨修,可谓是天下奇才。他足智多谋,深谙谋略之道,且洞察力惊人——他一眼就识破了曹操梦中杀人的伎俩。可惜这位天才不懂得说话的分寸,竟一语道破说:"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最终,不出所料,这位多次"道破天机"的天才,被心胸不甚宽广的曹操杀害了。
  可见掌握分寸,是何等重要。
  才智,若是拿捏得当,便是治世能臣;若大逆其道,纵是满腹经纶,那也只是落得怀才不遇的悲切。芸芸众生,皆不过是碌碌余子,然而旷世之才实属难得,尤其生于三国乱世,各路明君礼贤下士,但,在这顺势之下却泛起一股逆流,才高八斗的杨修却惨死于以惜才名溢四海的孟德手中。何为其然也?应是那门阔改窄之喜,或是鸡肋泄军情之忧,想必杨修之死并非无其道理。杨君的层层试探,在曹操眼中看来却是步步紧逼。当你忽略了你与他人之间的鸿沟,当你无视他人心中情感,此时你已失去了应有的分寸,失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平衡感。
  把握分寸,要视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事物性质不一样、交情深浅不一样、学识水平不一样、岗位身份不一样,分寸的程度也不一样。
  文者认为,荀子《劝说》篇中说"人们交谈,有问有答。不问而告,谓之傲慢;问一告二,谓之多嘴"不能作为把握说话分寸的口诀。因为,如果交情深,情同手足,就可无话不说。不问不答,岂不无趣。同理,老朋友可以促膝谈心,新朋友谈话就要慎重些;平时讲话可稍随意些,重要场合关键之时讲话就要慎重些;同事间交流可随意些,上下级讲话就要慎重些。有一位高级工程师陈某,专业能力强,品德也好,苦于无人推荐,一直在厂里当普通技术员。陈某的一位朋友佩服他的专业水平,向主管局领导推荐了他,领导很高兴,说正缺这样的人才。可惜,在局长找他谈话时,陈某整整用了 4 小时,把自己从中学到现在的情况都倾述了一遍,想表现自己是千里马而没碰上伯乐。结果可想而知,陈某高就不成。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要把什么事情都做成"恰到好处不为过"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困难放任自流,不去把握。能不能把握好分寸是水平问题,主动不主动去把握分寸是素质问题。分析许多把握不好分寸的案例,究其原因,有的是眼界狭窄,一叶障目;有的是情感骚扰,言行失绳;有的是利害乱神、得失之侵。
  所以准确把握分寸,仅有良好的愿望不够,也不单是方法问题,相比而言,一个人的修养、品格更为重要。
  所以,要想真正做到把握分寸,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的一生不是算来的,而是品德积来的;人的一生不是求来的,而是持续不断修来的。品德越高、修养越深,分寸就把握得越好,就会越来越清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就会越来越明白,什么是要反对的,什么是要支持的,要支持到什么程度;就会越来越通晓,什么样的处事方法不对,什么样的处事方法对,事情要处理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是非观念和自控能力,在政治上把握住方向,在情感上把握住原则,在言行上把握住尺度,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
  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人处事时,把握分寸,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如果我们真的能掌握这个尺度,言行谨慎,对人人有礼貌,修身养性,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我们自然会知道如何应对这个世界,懂得处世之道。
  各位网友觉得呢?欢迎留下您的评论。
网站目录投稿:凝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