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近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Psy525.cn 这一言论,就像引爆了一颗敏感的定时炸弹一样,不仅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共鸣,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微博上迅速被转发。它引起的思考和争论,也在持续发酵…… 在我看来,这话说得并不夸张,可这种情况的发生,却是复杂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身陷"利己主义"漩涡的人,也称得上是受害者。一方面,功利性教育的诱导。家长的望子成龙,生存就业压力的增大,"趋利实用"社会风气的引导,逐渐让人们眼中只能看到"功利"这两个字。这一切,不仅让我们付出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更是失去了人际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信任。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使人失去"人情味"。教育的功能,在于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然而在社会越来越专业化的要求下,我们根本无暇顾及心身的全面发展。为了生存、生活,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局限在十分狭小的空间。虽然越来越聪明、脑子越来越灵活,但是很多人却缺乏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害怕面对挑战,也不愿走出熟悉的环境。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利己"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有害的自私自利。而这种自私,不仅会让人变得冷漠无情,而且可能会让内心逐渐空虚、迷茫,最终不仅没有朋友,也会失去信仰和方向。 因此,就像古人所说,只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超越自我,到达自利利他的境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传统概念,让每一个人明白,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健全的人格。此外,通过"内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进行观察,多帮助他人,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乐趣。最后,整个社会也要创造适宜的人文信仰环境,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促进心灵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蒋梅玲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1083人 入驻年限 10.4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