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观众在看了《清平乐》后,会觉得张贵妃之所以得宠,完全是因为手段多,加上宋仁宗和曹皇后关系不好,才给了她机会。不过历史上,张贵妃的确就是宋仁宗最喜欢的妃子,至于张贵妃为人是否如此不招人喜欢,剧中应该是有些夸张成分的。令人遗憾的是,张贵妃早逝,宋仁宗心痛不已,最后将她封为温成皇后,也算是了却了张贵妃生前想要坐上皇后之位的愿望。那温成皇后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温成皇后怎么死的 历史上张贵妃只活到了三十一岁就去世了。《清平乐》中,张贵妃去世是因为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开了自己,三个女儿都早早夭折,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疼惜的贾婆婆也死了,张妼晗心如死灰,对于人生已经不抱希望和期待了,所以积郁成疾,最终病逝。 在历史上张氏庆历八年被晋封为贵妃,至和元年正月去世,从被封为贵妃,到因病去世,中间仅仅隔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不过,史书中并未详细交代张贵妃是因何而死的,只是用病死一笔带过。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全然不照顾还活着的曹皇后的感受,就一意孤行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追封张贵妃的父亲为清河郡王,母亲为齐国夫人。 这种做法其实让活着的曹皇后很难堪,因为一般在正宫皇后还活着的情况下,皇帝没道理追封死去的妃子为皇后。能让敬畏人言,循规蹈矩的宋仁宗做出这种破格的决定,足以见得张贵妃对他来说的重要性。 剧中张贵妃性情骄纵任性,目中无人,眼里心里只有官家一人,也只愿听官家的话。不过这样的她最终还是被摧垮了,即便官家封她为贵妃也无法让她再快乐起来了。因为她已经失去了三个女儿,如今又失去了最疼爱自己的贾婆婆。张贵妃把贾婆婆的死迁怒于皇后,她对皇后心怀怨恨,而官家又向着皇后,她彻底死心了,她看清了官家心中已经不爱自己了。以前的她任性妄为,依赖官家,像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可当她的心已经死了,对一切已经失去了期望的时候,她就像一朵失去了颜色的花儿一样,迅速凋零。 宋仁宗有多喜欢温成皇后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真实的历史,宋仁宗都爱惨了这个出身不高的张姑娘,以至于她就是犯了过错,也只是纠正、责备而已,过后依然将其捧在手心,这待遇相比于功勋出身的曹皇后所受的冷待,真的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没有计较伯父张尧佐在父亲去世后对母亲和自己的"冷待",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虽然得到宋仁宗的爱护,却始终在身份上相比于功勋世家出身的皇后矮了一个头,张贵妃便想用自己的宠爱为伯父"要"官。 《宋史》对张姑娘伯父张尧佐的评价可是玩味十足,"寒士出身,颇通吏治,明知法律,以外戚得高官厚禄,为世人鄙视。卒,赠太师",寒士出来,因为"国丈"外戚的身份得到了高官厚禄,这在文人风骨的宋朝简直是人皆鄙夷! 自从有了侄女这棵大树,张尧佐可是好乘凉,从一个蜀地补缺的小官一下子历三司户部判官,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三司使,就这张贵妃还是不满意,想要宋仁宗继续升自己伯父的官,"宣徽使判河阳"。这下子可是把朝廷里最爱"神仙吵架"的大臣们给惹怒了,你一个娘娘不给皇帝赶快生孩子,手还伸到前朝了!于是谏官包拯、陈升之等人"痛陈擢用尧佐,居高官要职","御史中丞王举正连上抗章",仁宗没有办法只得将张尧佐召回,做了个镇天平军。 《清平乐》小说中包拯痛陈张尧佐时据说口水横飞,还溅到了仁宗的脸上,让宋仁宗对张贵妃也动了气。这个"典故"梨白无法考证,但包拯确实对因为侄女而高升的张尧佐很是看不惯,更怕因此开了宋朝外戚"干政"的头,对宋仁宗直言,"张尧佐恩家之厚,侥求觊望,无求而不获,必快已欲以熏灼天下,此不可不深察也",包拯的话代表了当时朝内大多数朝臣对于此事的看法,张贵妃最后不得不就给伯父升官的事情偃旗息鼓。 如果说给伯父"要官"是张贵妃恃宠而骄,那管曹皇后借车撵便是狼子野心,因为宋仁宗的爱而起了"贪念"! 《宋史》记载,"张妃怙宠上僣,欲假后盖出游。帝使自来请,后与之,无靳色。妃喜,还以告,帝曰:‘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妃不怿而辍"。 这一幕在《清平乐》即将播出的内容中也会重点演绎,张贵妃因为仁宗的宠爱屡次试探自己在仁宗心中的地位以及挑衅皇后,问曹皇后借皇后出行的仪仗车马。历史上的曹皇后虽然对宋仁宗和张贵妃多有退让、忍耐,却也不是傻子,背后更是有家族的支撑,她知道只要自己没有错,宋仁宗就不会废了她,于是她"迫使"仁宗教育了张贵妃,让张贵妃知道即便是受宠爱再多,也绕不过她去! 《续资治通鉴》中亦对张贵妃多有描述,也有对宫变时张氏因此升为妃位有记载。《宋史》中在记载曹皇后时,记载了她当时的临危不乱,但事后却遭怀疑,只是哭哭啼啼的张氏却因此晋升,凭的不过是宋仁宗的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