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优生为什么对母校薄情寡义


  李镇西老师说过这样一件事:某重点中学"重金收购"的中考尖子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学校通过班主任给他打电话,想请他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介绍学习经验。结果"优生"第一句话是"多少钱?"班主任完全没料到学生这样问,于是便教育"优生","学校培养你不容易","要懂得感恩"。该"优生"又反问了一句:"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李镇西老师说,这个"优生"不仅打了班主任的耳光,而且打了学校的耳光,更打了中国功利主义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什么老师和学校对"优生"深情厚意,换来的却是"优生"对母校、对老师的薄情寡义,甚至是忘恩负义?我觉得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有偏差。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在不少学校看来,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优生",成绩不好就是"差生";成绩好可以"一好遮百丑",爱不爱老师,爱不爱母校都没关系;相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即使尊重老师,热爱母校,老师和学校也常常视而不见。
  其次是学校对待"优生"的做法不妥当。学校不惜"重金收购""优生","购"来后视若珍宝,选派教学能力最强的老师教"优生", 给"优生"安排最好的寝室,在教室中坐最好的座位,开设专门的小餐厅,发放高额的奖学金,还许诺考上清华、北大后再发巨额奖金……"优生"在学校享受着数不尽的"特权",高人一等。
  再次是学校对"优生"无形中灌输了"金钱至上"的观念。从优生入学到考上名校,学校让"优生"感受到的就是"钱能通神",成绩好就"值钱"。你不是这个学区的,甚至你是外地的,只要学习成绩好,学校就要花钱把你"买进";你考上了清华、北大,更"值钱",就能得到巨额的奖金。
  此种教育下,"优生"自然就形成了"成绩好就值钱"的理念,变得对钱特别敏感,让我做事,就得给钱;而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甚至对父母都薄情寡义,不知感恩。因为他们认为,成绩是自己学来的,与他人没有关系;学校老师对我好,是因为我成绩高,我"值钱"。于是乎,我们的"学霸"们,虽然上了清华、进了北大,却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要让老师、学校、教育不再挨这记"耳光",我以为应当从几个层面做起。
  一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父母,爱他人。《三字经》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优生之所以认为考上清华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关学校什么事";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能考进清华,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怎么可能对学校老师有深情厚意?怎么会感恩老师,回报学校?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热爱学校、孝敬父母、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感恩教育。
  二是学校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辩证、发展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学校教育现实告诉我们,成绩好的学生也有缺点,成绩差的学生也有亮点;学习好不见得品德好,学习差不一定人品差。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标准去看待和评价学生。如果用"学习成绩"这把标尺来评价学生,那么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如果用"尊重老师""热爱学校"等标准来评价学生,就会发现,能考高分的未必是好学生。刘堂刚老师曾说: "一个是被老师经常惦记的‘心肝宝贝’,一个是令老师唯恐躲之不及的‘头痛差生’,毕业后,却像是上帝开了一个玩笑,前者的冷漠让人寒心,后者的深情更让人反思: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是社会和家庭应把目光放长远,淡化功利心。如果把分数变成孩子获取利益的手段,孩子可能就会为考高分而不择手段,甚至出现因分数而导致伤害同窗的人格扭曲的"学霸"。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高分的冷血动物,而是要培养"人",培养"真正的人","立德树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初心,愿每位家长、教师、每所学校牢记。
网站目录投稿: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