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对于兵力的管控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重文轻武的现象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宋高宗赵构统治时期,发生了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苗刘兵变事件,为何说它是一件啼笑皆非的兵变事件呢?让我们往下看看详细的情况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苗刘兵变事件: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苗刘兵变的过程: 公元1129年,金兵再次进攻南宋,宋高宗赵构从应天府入镇江再逃到杭州。赵构的宠臣王渊请求高宗自己殿后护甲,却用运兵的战船运送自己的财宝过河,导致了数万宋军在金军的铁骑下全军覆没。王渊的做法遭到了百姓的强烈抗议,但因为王渊结交了宦官,那些宦官收了王渊的好处,在宋高宗赵构面前替王渊说话。因此赵构只免除了王渊枢密使的职位,改任他为同签枢密院事,对于他的处罚就草草了事。这样的做法,引起了随军的军官以及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到了3月5日,赵构又给予王渊更大的权力。 王渊扶摇直上的仕途和作威作福的行为让扈从统制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的极为不满。于是他们联合了王世修及王钧甫等人,在军中散布不满的情绪,由于军中多是北方人,对朝廷不收复失地的做法心存不满,同时也对贪官宦官十分厌恶,因此都积极响应苗刘二人。因此他们决定诛王渊、杀宦官。3月26日,在宋神宗忌日这天。苗刘发生了兵变,杀进皇宫,赵构为了平定叛乱,杀了几个身边的宦官。但是苗刘二人变本加厉,要求赵构退位,立皇太子赵旉为帝。无奈之下,赵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退位。就这样,苗刘二人暂时取得了摄政的权力。但是好景不长,当兵变的消息传遍天下时。各地的勤王军队纷纷带领着大军攻打苗刘,苗刘自知不是对手,又复请赵构登位,请求一块所谓的免死铁劵后匆忙逃出杭州。最终,苗刘两人被韩世忠所抓获,在建康被处死。 苗刘兵变的影响: 首先苗刘兵变对于南宋抗金的战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兵变彻底打击了投降派和迁都派,是南宋军队对政府懦弱无能的反抗,兵变之后,南宋的抗金力量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为南宋苟延残喘的偏安统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苗刘兵变促进了南宋政权的改革,赵构首先对北宋遗留下来的一些制度进行整顿改变,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废除宋徽宗时期的不利政策,然后赵构有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奠定了在南宋统治时期,宦官权力一直不大的基础,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赵构也调整行政机构,改变策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抗金的力量。 最后一点的影响就是为岳飞的冤死埋下了伏笔,赵构本身就害怕军队威胁他的政权,在苗刘兵变之后更使得赵构不信任武将,在之后的统治期间频繁调动兵马,意图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使得北宋重文轻武的政治传统在南宋变得更加的严重,赵构不信任武将的程度也在岳飞事件中达到高潮,即使岳飞多么能打,但是只要威胁到自己的皇权,赵构也只能将他铲除。苗刘兵变影响了赵构后面的外交政策,宁愿用金银换得苟且偏安,也不愿武力收复失地,奠定了之后南宋求和谈判的主要基调,这就是苗刘兵变的影响。 如何评价苗刘兵变? 一方面就是这个事件本身的意义,对于南宋朝廷来说,是一次剧烈的震荡,深深的打击了朝廷之中的投降派和南逃派,迫使宋高宗赵构进行军事政治改革,使得南宋的政治结构适应战争的进行。另一个方面就是苗刘兵变的局限性,苗刘本是宋军中中级军官,自身并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掌握多少军事武装,只是因为不满朝廷对于宦官的纵容和自身利益的受损,便冲动的叛变,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军事军备,对于自己的力量太过自信,在短暂成功后忙于夺取权力而不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各方军队,以至于面对勤王军队来时的只能仓皇逃出。第二点就是苗刘对宋高宗赵构存在幻想,想一块免死的铁劵能保证他们谋反后的性命。总的来说,苗刘兵变是一次彻底失败的兵变,是一次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政治构想、没有军事实力、没有民心向背的舆论、没有聪明智慧的头脑,是一次冲动情况下演变成的军队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