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的蜀国,其实在前期就感觉到他们的不容易,反正诸葛亮给人感觉就是他们一直都缺粮草粮草了,所以总感觉蜀国非常的贫穷啊,直到最后才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说到灭亡的道路有的人说了,那是因为诸葛瞻说了,对内不能除黄皓,对外不能制姜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是诸葛瞻在绵竹之战时的遗言,这句话可以反映出他的无力回天,也可以看出诸葛瞻在内心中认为,黄皓和姜维是导致蜀汉败亡的元凶。 那么诸葛瞻这样说到底对不对,下面我就按照《三国志》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一、诸葛瞻其人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而且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蜀汉最牛的官二代。诸葛瞻的能力比较一般,诸葛亮曾说"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害怕他过早养尊处优,缺乏锻炼,难以成器。 知子莫如父,诸葛亮言中了。诸葛亮死后,刘禅虽然废除了丞相,也没有给诸葛亮立庙,但却相当重用诸葛瞻。不仅把公主许配于他,还一路火箭提拔,33岁时诸葛瞻就已经官至平尚书事、代理都护、卫将军,可以说位极人臣。 但正因为此,诸葛瞻和黄皓、姜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内政方面有黄皓弄权、军事方面有姜维常年领兵在外,这让诸葛瞻这个"权臣"显得有名无实。 二、诸葛瞻与黄皓、姜维的斗争 有矛盾就有斗争,诸葛瞻也不例外。诸葛瞻虽然对黄皓有意见,但因为刘禅的庇护和黄皓在朝廷的人脉圈子,诸葛瞻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把矛头指向了姜维。 姜维虽然贵为大将军,但在蜀汉朝廷内地位并不高,主要是因为他常年北伐引来许多人的不满。262年姜维在汉、侯和被邓艾击败后,黄皓就想让左将军阎宇替代他,诸葛瞻也想借机剥夺姜维的兵权。得知消息的姜维向刘禅上疏,希望能除掉黄皓,而刘禅却劝说姜维大度一点,不要和黄皓斤斤计较。姜维一看这阵势,吓的带着主力部队留在沓中屯田,自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 到最后诸葛瞻是谁也没有扳倒,自己还是哪个有名无实的"权臣",可见他内心是十分郁闷的。所以诸葛瞻的那句遗言多少有些个人私怨在里面,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黄皓、姜维与蜀汉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但黄皓和姜维确实有些责任。黄皓不必多说,他仗着刘禅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罪不可赦。姜维的责任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屯田沓中,一个是汉中防守。 屯田沓中是姜维躲避政治陷害的无奈之举,但他把主力部队放在西北边陲,使得成都空虚,给了曹魏可乘之机。曹魏《代蜀诏》中明确指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所以在姜维屯田的第二年,曹魏就发动了全面灭蜀的战役,这在之前是没有的。 而姜维的汉中防守策略也值得商榷。姜维面对曹魏对汉中的进攻,抛弃魏延、王平等人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而是选择"敛兵聚谷"的防守策略,使得钟会十万之众长驱直入,致使汉中失手,使蜀汉丧失了最后翻盘的可能,这个锅姜维是甩不掉的。 四、其他人的责任 单单把锅推给黄皓和姜维是不合适的。黄皓之所以能乱政,和刘禅的庇护,陈祇的党同,群臣的附阿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此时的蜀汉朝政已经烂到根子上了。 而心有不甘的诸葛瞻对蜀汉灭亡也有很大责任。其一,他位极人臣却没有制止黄皓。其二,他临危受命阻截邓艾,本来形势大好,却不听黄崇的建议,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被邓艾全歼于绵竹,简直是神坑。 蜀汉灭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实力的弱小,再加上内部斗争尖锐、朝政黑暗、军事失利,岂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