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公历每年6月22日前后,从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 夏至点时,太阳运行到最北,过了夏至日。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增长。此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段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除青藏高原、东北、内蒙古和云南等省区内有一些常年无夏区外,我国各地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升至22℃以上,为物候学上真正的夏季。 夏至节气候应 鹿角解—古时候,鹿同牛马一样,被人们饲养。那时有一种小车,就是用鹿套着拉的。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鹿每年一到夏至节气时,鹿角就出现落的现象。所以,古人归纳"鹿角解’作为夏至节气一候的候应。夏至初候"麋角解"。麋指的是康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不象这种动物。 每年到了夏至节时,麋鹿的角就自然脱落了,古人称为麋角解。这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植物的春生秋枯一样,今年的老角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自然脱落,从脱落的部位就会长出新的角了。由于麋角脱落的时间较固定,所以被当作七十二物候夏至的判断景象。 蜩始鸣—"蜩",学名为"蝉",俗名为"知了"。蜩又叫做蝉,俗称知了,是一种在树上活动的昆虫。每到夏秋之际,蝉儿在树枝上振动着几乎透明的两个大翅膀,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声音。一般文辞把这种声音叫做"蝉鸣"。由于夏至时节的气温非常适合蝉的生长,不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可以听到非常响亮的蝉鸣声。《诗经·幽风·七月》篇里记载:每年到夏季,农历"五月鸣蜩":"雄者能鸣。雌者无声。鸣于夏者日拥"。就是说,9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农历五月,夭气开始炎热,就会出现惆的叫声。所以,"蜩始鸣"成为夏至节气二候的候应。 半夏生—半夏属于多年生有毒的草木,地下生有块茎。在我国分布较广。半夏生长对节气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开始生长。夏至这个节气,从时间上来说,恰恰为夏季九十天的一半,故得名为"半夏生"所以,"半夏生"成为夏至节气三候的候应。夏至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中草药植物,夏至节后几天开始出苗生长。 这时节正好是夏季的一半时间,因而这种植物被称为半夏。另外还有一种植物叫做夏至草,也叫灯笼棵。它是一种中草药,长到夏至第三候时,就可以采株入药了。还有一种夏枯草,这时长得正旺,再过20余天就可采摘入药了。 夏至历法气象 夏至节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到达黄经90度,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所以古代叫日长至。这时间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是说季节,至是到来的意思。夜晚观测北斗星斗柄指向午的方向。就是正南方。在十二消息卦的卦象中,六根线条已出现了五阳一阴的变化,也就是说"夏至一阴生"。从这天开始太阳光照的时间就会一天比一天短了,同时地下的阴气已开始出现了。大田中有许多人劳作。果园中,果农需要不断地剪除病枝,并观察虫害的发生,适时喷打农药,保证果实成熟。 夏至农事 芒种下种的植物现在已经长成小苗了,这时,作物生长速度很快,需要补充很多的水分,还要不断地锄草。农谚说:"夏至棉田快锄草,不锄就如毒蛇咬。""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田间劳动的工作量比平时大了许多。 现代的塑料地膜给棉农们提供了良好的保苗条件,在浇水时也可逐苗补水,减少了大水漫灌的水资源浪费。 夏至天气 盛夏季节雨水多,空气格外潮湿:时有阵雨和暴雨发生,降雨时还往往伴有大风。由于云层运动速度快,云层之间雷电交加,地面积水多,每年都有因雷电击而造成人、畜受伤的情形。有时雷电还会造成山林大火,因此,夏季防雷、防暴雨要与防汛工作结合起来,把自然危害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