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屑第二炉香读书笔记一 其实相比之下,对这篇文章没有太多喜欢。如果说第一炉香是在写渣男乔琪乔是如何如何欺骗葛薇龙的,那么这第二炉香则是描写了同一个家庭由于女性对性知识不了解导致的连续两个悲剧的婚姻,并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发出对当时的家庭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一种控诉。 再点上一炉沉香屑,沉香屑不必放太多,只需少少的撮上一些,因为这回的故事是比较短的,称不上一段传奇。在缭绕的香烟中,您当然也可以闻到爱情的味道,只是这味道很淡,依稀存着美的幻想。可是,有人却偏偏喜欢这种幻想,独自沉浸在罗曼蒂克式的柔美的梦中。当然,这不能只是怪她,一个初次触碰爱情的女孩,过浓的味道总会让她感到些许的不舒适,仿佛一切美的幻想瞬间全都毁了,破碎成沾着脏的现实。梦醒之后,现实似乎已经离她远去,却深深地刺痛了给她爱情的人。它就像一张新织的蛛丝网一般飘粘在他脸上,任凭蛛丝网外边的愚蠢在他头顶上晃动指指戳戳地咒骂。蛛丝网逼得他越来越喘不过气来,呼吸随着缭绕的香烟渐渐地淡了下来…… 该书中描述了一个把自己女儿永远看做孩子的母亲为了保持她们的"纯洁思想"而把她们与性知识进行隔离,使她们对于"性"一无所知。无知使出嫁的大姐靡丽笙误以为有生理需求的丈夫佛兰克丁贝是个变态,而了解此事的母亲由于溺爱自己女儿而宁愿促使大女儿离婚也不愿意对女儿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二女儿愫细儿身上。不懂性知识的她在新婚之夜出逃,让不了解事情真相的人误以为其丈夫罗杰是一个鲁莽的色情狂,致使罗杰在工作,生活中屡屡受挫。终于在受到别人讽刺之后罗杰选择了与佛兰克丁贝相同的道路——自杀。 这本书它写出了张爱玲的一种理想,在这个理想的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女人的话题,那就是美貌不敌爱情,爱情不敌才华。关于美貌、爱情与才华。靡丽笙拆字法是魔的上半部分,就是才华的意思,非丽就是算不上漂亮。靡丽笙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漂亮但是才华横溢的女子。而佛兰克丁贝是她的丈夫,意味着最爱她的人。愫细代表美貌,罗杰得到愫细儿的爱情,但是不如靡丽笙得到佛主的爱护。这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理想。 沉香屑第二炉香读书笔记二 相比《第一炉香》,恐怕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这个姐妹篇。小说的开头以图书馆的悄声絮语作为背景,十分吸引人。然而,谈话的内容却令我十分疑惑。 在西方文化开放自由的鼓吹下,现今的国人们愈发误以为保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殊不知,在一百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的性教育比西方国家都要超前,以至于小说中"我"对爱尔兰女孩儿的晚熟感到吃惊——"我很奇怪,你知道得这么晚。" 或许,那个年代的两性观念比我们想象的开放得多,文学作品也没有那么保守,可能也不存在禁书之类的说法——"多数的中国女孩子们很早就晓得了,我们的小说书比你们的直爽,我们看到这类书的机会也比你们多些。" 《第二炉香》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两个纯情美女对性的完全无知导致两个深爱着他们的男子无辜背上沉重的道德包袱最终走向自杀的灰烬。作为造成她们过分纯情无知的始作俑者,她们的母亲过分干预的教育方式成为了众矢之的。 书中对这位母亲"严明"的家教做了许多正面和侧面的描写。从姐姐靡丽笙对罗杰的辩白中可略见一二——"母亲会容许她知道么?连我们所读的报纸,也要经母亲检查过才让我们看的。" 这句话或许会勾起大部分读者对青春期的回忆吧。想想看我们似乎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这至少导致了我身边许多女孩子在离开父母上大学之前都不明白男女之事。就连我自己,也是大二那年自己鬼使神差忽然悟出来的。 那时的我们,由于缺乏适当的性教育,总觉得性是个龌龊的字眼,以至于无法正面对待那些有"越轨"镜头的书或影视剧。在我们懵懂的意识中,爱与性是截然不沾边的两件事,爱是美好的,而性却难以启齿。就像小说开头克荔门婷说的,"一个人有了这种知识之后,简直不能谈恋爱。一切美的幻想全毁了!现实是这么污秽。"那时,一想到尊敬的父辈、结了婚的帅气男老师和清纯女老师都不能够免俗,便觉一阵尴尬和噁心,对男同学们心驰神往的av女优什么的则更是嗤之以鼻。多亏了大学里的自由土壤,拯救了当初过分纯情的我们,如今才得以明白性并不等同于污秽。 小说中的那对姐妹远没有我们幸运。她们在新婚之夜将行男女之事时,都误以为自己的丈夫是变态的禽兽,"完全变了个人。"读来令人汗颜,如果谁能在做爱时保持与白天一样的道貌岸然,那真值得怀疑只是在无感情地做任务。可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法过分坦诚,所有人都以为那两个可怜的男人是变态色情狂。其中,妹夫罗杰在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被成为禽兽的姐夫和自己一样,都是最正常不过的普通男人,那两个无知的女孩和她们的母亲才是真的病态。 说到病态,母亲蜜秋儿太太无疑病得最深。作为生过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怎么可能不明白性的奥秘?然而,她只是对女儿们一味地"保护",即便即将结婚成为人妻,也不对她们进行丝毫的性教育,以致于小女儿愫细婚后还认为接吻是夫妻间最亲密的行为。在姐姐靡丽笙发现丈夫所谓"禽兽"真面目后,蜜秋儿太太完全没有对其进行开导和教育;而在愫细因同样的原因在新婚之夜出逃之后,蜜秋儿太太也非但没有教育她,反而带着女儿四处拜访并诉苦,直接致新郎罗杰于舆论死地,也令两个女儿名誉受损而再也得不到其他男人的追求。可以说这两个接连发生且如出一辙的悲剧都是蜜秋儿太太一手造成的。 可是深爱女儿的蜜秋儿太太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是因为太爱女儿,所以在强烈的占有欲的指使下,故意想要把女儿留在自己身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最开始她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女儿们坠入情网。因此我宁愿相信,她并非故意这么做,而只是潜意识中希望女儿们留在身边,才下意识地作出了如此的选择。她希望女儿们不要长大,永远只是孩子,这样她就永远获得了对她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小说总是夸张的,不具普遍意义,然而现实中却总不乏类似小说的情节。小说的夸张,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恰恰具有警示意义,好让我们了解,过度总是不好的。过度的爱,就成了害;过度的占有,意味着失去;过度的纯情,才是真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