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诺基亚之死


  对诺基亚公司的高管来说,2013年9月3日堪称"耻辱一日"。因为正是在这一天,微软公司宣布将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2001年前,这家芬兰公司的股票一度高达每股60美元,公司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而当高技术产业泡沫破裂后,该公司股价迅速下跌至16美元。此后,随着诺基亚在中国和印度市场获得成功,以及全球移动服务业进入繁荣期,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该公司股价又回升至40美元。
  然而此时的诺基亚内部,却已危机四伏。一方面,其手机设备面临来自新兴市场国家低成本生产者的竞争;另一方面,苹果及三星公司又在智能手机方面带来压力。事实上,诺基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研发智能手机,但却始终未能进入商业运营。此外,诺基亚虽一直坚持倾听客户需求,其反应却越来越迟缓,且自高自大。2007年,苹果公司力推界面友好的iPhone系列手机,公司的研发部门竟把注意力放到了过于遥远的未来。
  这种战略决策失误,我们可从诺基亚在美国市场的运营中一窥端倪。比较而言,该公司在中国和印度的立场要灵活得多。比如愿意定制产品和服务,并雇用本地员工。但这些反应在美国市场就要缓慢不少。它没能像三星和LG公司一样成功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产品、技术研发以及人员等方面,它也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金。
  但上述战略失误只能解释2009年之前诺基亚相对低迷的发展状态,却无法对2010年后该公司市值的迅速蒸发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在经历了2008年经济萧条后,诺基亚仍然占据着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以下数据可作为例证。
  2009年,全球移动设备市场总量约为11.4亿台。其中诺基亚产品占4.3亿台,而苹果仅有约2000万台。iPhone销量在其后的确经历了爆炸性增长,但市场总量也只有诺基亚6800万部智能手机规模的不到三分之一。就全球而言,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仍为34%。在中国,其占据了这个庞大区域市场的35%。印度更高,达到54%,而在欧洲同样不落下风。
  但就在那时,2010年的秋季,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走进了位于芬兰埃斯波的诺基亚总部CEO办公室。其后是长达三年的大规模内部调整—公司迫于财政压力缩减了开支,却未能创造更多营收。
  事实上,在经过埃洛普三年的改造后,诺基亚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被腰斩至16%。中国市场更降到了不足4%,仅相当于2009年水平的十分之一,智能手机占有率仅为不足1%。在印度,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下降一半至27%,智能手机仅占5%。与此同时,诺基亚公司股价大跌75%,至每股不足4美元。
  在私下里,诺基亚的高管承认,公司的确错失了智能手机的发展良机。但他们也指出,公司战略崩溃的关键,却是失败的内部调整。公司本不应该选择Windows系统的智能手机,无论其坚持使用塞班,或转而采用安卓,都是可行之策。但诺基亚终究未能走上复苏轨道,却最终易主,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智能手机的市场角逐上,技术创新和发展潜力都在逐渐向亚洲转移。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例,中国已占到全球市场的37%,美国为14%,印度占4%。从厂商角度看,三星(32%)和苹果(13%)占据优势,但中国厂商也增长迅猛。其中一些挑战者,比如华为公司,就力图实现在2020年主导5G产品市场的目标。
  诺基亚的落败完全是因为战略决策的失误,但是至此之后意味着新一轮的全球手机市场大洗牌已再度重启。在我看来,过去那些全球市场的制胜者,或许只要在发达国家获得成功就可以;而诺基亚的失败案例则证明,在当前这个新生的多极化世界中,新的全球领导者必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获得成功。
网站目录投稿:紫萱